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临床症状 猪患异食癖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特别是喜食鸡粪、食尿、拱地、啃木棍,或有闹圈、跳栏等现象。相互咬斗是异食癖中较为恶性的情况,表现为猪对外部刺激敏感,举止不安,食欲减弱,目光凶狠。起初只有几只互相咬斗,逐步由多头参与,主要是咬尾,少数也有咬耳。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葡萄糖酸钙的疗法,收治饲喂低钙磷日粮的奶牛发生的前胃弛缓、胎衣不下、生产瘫痪方面的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农村小型养猪场或散养户养殖效益低、猪成活率差、料肉比高,都与这部分养殖户的养殖观念存在的几个误区有很大关系,笔者就部分养殖户的几个误区,谈谈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贵州绥阳红果树景区天生桥洞穴飞拉达探险旅游线路的介绍,阐述了该飞拉达旅游项目施工的方法和程序,并对飞拉达工程建设规范进行了探讨,以对未来贵州及国内的飞拉达项目的开展和施工建设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河北省夏玉米区玉米穗腐病的发生情况、病原菌组成及地区对病原菌种类的影响,本团队于2016年和2017年在玉米收获前期对玉米穗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生物学方法对随机采回的样本进行分离鉴定。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与2016年相比,2017年河北省玉米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玉米穗腐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河北省夏玉米区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为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分离频率为63.49%,其他病原菌如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变红镰孢菌(F. incarnat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黄曲霉(A. flavus)、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分离频率分别为19.05%、6.35%、1.59%、14.29%、3.17%、9.52%和1.59%。为明确伏马毒素基因在潜在产伏马毒素镰孢菌鉴定中的作用,拟轮枝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和藤仓镰孢菌(F. fujikuroi)分别以EF-1α和FUM1基因序列为基础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个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相似,伏马毒素基因可用于潜在产伏马毒素镰孢菌种的鉴定,基于FUM1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基于EF-1α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而种内遗传距离的结论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6.
郭宁  马井玉  张海剑  石洁  李坡  孙华 《植物保护》2017,43(4):213-217
为有效控制玉米后期叶斑病,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两种方式,针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选用10%苯醚甲环唑WG和45%丙环唑ME,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用机械喷雾的方式施药1次,对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和弯孢叶斑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10%苯醚甲环唑WG对小斑病的最高防效为63.83%,挽回产量14.52%。两种药剂对弯孢叶斑病的最高防效都在60%以上,挽回产量最高达11%,但对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最高为29.91%。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2015年收集的春玉米区玉米穗腐病样本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的总分离频率最高,为35.90%,为优势菌。进一步分析显示,山西、河北、吉林和黑龙江省以禾谷镰孢复合种为主,分离频率分别为81.25%、 75.00%、 44.00%和44.44%;内蒙古以拟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为主,分离频率为56.25%;辽宁省拟轮枝镰孢菌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分离频率分别为34.48%和31.03%;而在陕西省,禾谷镰孢复合种、拟轮枝镰孢菌和亚粘团镰孢菌(F. subglutinans)分离频率均为28.57%。以禾谷镰孢复合种的EF-1α基因序列为基础构建系统发生树,进一步对分离到的禾谷镰孢复合种进行亚种鉴定。结果表明,春玉米区禾谷镰孢复合种为禾谷镰孢菌和布氏镰孢菌,且以布氏镰孢菌为主。  相似文献   
8.
玉米穗腐病样本中温和镰孢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华  李坡  郭宁  石洁  张家齐  张海剑 《玉米科学》2020,28(1):177-183,190
为明确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一种不常见镰孢菌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对采集的镰孢菌穗腐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菌株ZBSF002为温和镰孢菌(Fusarium temperatum),是玉米穗腐病的致病菌。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温和镰孢菌的最适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酵母浸粉,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30℃。在pH值为4~11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和产孢,在pH值7~10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且产孢量较大。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影响不显著,菌株在光照、黑暗、交替光照3种培养条件下均能生长和产孢,连续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快,且产孢量较大。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5℃、10 min。  相似文献   
9.
织金洞二氧化碳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贵州织金洞以美奇吸引全世界的游客。为了游客的健康,保护洞穴的空气质量显得至关重要。二氧化碳是影响洞穴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控制洞穴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对保护游客的健康十分必要。以织金洞3 a的定点监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历史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探索这些数据在洞穴中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洞穴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随着游客数量、季节、海拔高度、距洞口深度、洞穴地表因素等的变化发生变化。游客数量的增加是织金洞内二氧化碳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拟南芥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基因MPK3、MPK4、MPK6的功能,明确其在渗透调节中的作用。【方法】构建拟南芥MPK3、MPK4、MPK6的酿酒酵母表达载体,遗传转化酿酒酵母渗透调节功能丧失的hog1?突变体,筛选得到阳性转化子,并分析其在渗透胁迫下的表型特征。【结果】扩增得到了拟南芥MPK3、MPK4、MPK6的全长cDNA序列,构建了上述3个基因的表达载体,并筛选得到了3个基因的阳性转化子。在1 mol•L-1 KCl、0.3 mol•L-1 LiCl、1 mol•L-1 NaCl、1 mol•L-1 Sorbitol的盐胁迫处理下,阳性转化子生长状态良好,与野生型的表型基本一致,均恢复了hog1?对盐胁迫的抗性。在盐胁迫处理下,hog1?细胞形态异常且体内甘油含量较野生型低,而转化子的形态和体内甘油含量均恢复到正常的表型。【结论】MPK3、MPK4、MPK6均能够使酿酒酵母渗透调节功能丧失突变体hog1?恢复对盐胁迫的抗性,具有渗透调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