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以核酸点杂交法检测了60份脐血标本和46份胎盘标本中人巨细胞病毒DNA同源序列.脐血为14  相似文献   
2.
核癌基因myc激活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张湘宁(综述)孙宁(审校)(广东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核癌基因包括myc、myb和fos等基因,其编码产物为成酸蛋白质,具有反式激活其他基因,直接或间接地刺激DNA合成的作用,可因结构或调控发生变化而活化,从而导致...  相似文献   
3.
以N-特丁基双酰基肼结构为先导,利用分子等排原理和类同合成的方法,在分子结构中主要引入苯并呋喃环(稠杂环)基团,合成了4个含有苯并呋喃环的N-特丁基双酰肼类新化合物。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普筛研究)结果表明,4个新化合物对鳞翅目靶标害虫黏虫均表现出A级杀虫活性(死亡率〉90%)。进一步的复筛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甜菜夜蛾表现出高于对照药剂虫酰肼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4例主诉寒战,高热的男性患者,年龄37~73岁.临床表现与一般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难以  相似文献   
5.
人类鼻疽病     
1912年 Whimore与 Krishnawami在缅甸仰光从1例鼻疽样疾病死者的尸体首次分离到一种病原菌,当时为纪念其发现,称为惠特莫尔杆菌(Bacillus Whitmori)。1957年Breed将该菌命名为类鼻疽杆菌(Pseudomonas pseudomallei)。1925年Stanton与Fletcher将该菌引起的感染命名为类鼻疽(melioidosis)[2],嗣后该病在东半球各国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尤以邻近我国的东南亚各国为甚。1989年陈光远等首次从中国大陆的2例败血症病人体内分离到类鼻疽杆菌[1]。该病为人畜(动物)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可由被污染的水源、土壤经破损皮肤或呼吸道等途经而感染,因而该…  相似文献   
6.
以间二氯苯为原料,经过酰基化、肟化、酰氯化及酯化等反应,合成了11种2,4—二氯苯乙酮肟羧酸酯和5种2,4,ω—三氯苯乙酮肟羧酸酯,总收率为40%—60%,这类新型化合物的结构均经过元素分析、气质联用及核磁共振所证实。对目标产物进行了初步的杀菌、杀虫与除草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中有10个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活性,其中化合物2,4—二氯苯乙酮肟—1-萘氧—2—丙酸酯对黏虫3龄幼虫的致死率为83.3%;具有一定杀虫活性的还有2,4—二氯苯乙酮肟苯甲酸酯(4a)等9个化合物,但致死率均小于50%。化合物4a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表现出显著的杀细菌活性。2,4—二氯苯乙酮肟—2,4—二氯苯甲酸酯等4个化合物分别对水稻稻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黄瓜霜霉病菌等3种真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文中还对合成方法及构效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以N-特丁基双酰基肼结构为先导,利用分子等排原理和类同合成的方法,在分子结构中主要引入苯并呋喃环(稠杂环)基团,合成了4个含有苯并呋喃环的N-特丁基双酰肼类新化合物.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普筛研究)结果表明,4个新化合物对鳞翅目靶标害虫黏虫均表现出A级杀虫活性(死亡率>90%).进一步的复筛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甜菜夜蛾表现出高于对照药剂虫酰肼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