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农村产业结构变动是一个客观经济过程,具有其内在规律和基本趋势。通过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可使我们对安徽省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状况、水平和趋势作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一、安徽省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判断 (一)纵向分析:把握安徽省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轨迹 1.在农业与农村非农业的相互关系中,农村非农业比重逐步上升。在农村劳动力结构中,1985—1993年,农村非农业所占用的劳动力资源由1985年的12.5%上升到1993年的22.7%,年均递增1.275个百分点;在农村社会总产值结构中,1984—1992年,农村非农业所占比重从27.2%上升到55.3%,年均递增3.51个百分点。无论是从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农业与农村非农业上分配的比例,还是从农业与农村非农业所提  相似文献   
2.
近10多年来,我国生猪业的发展始终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形成所谓的“猪周期”。文章通过调研,深入分析了生猪业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和规律,剖析了其中的原因。认为“猪周期”是一种典型的“蛛网现象”,生猪生产大起大落的主因是,生猪较长的饲养周期决定了其产量难以灵活调节,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决定了行业内存在较显著的盲目生产行为。文章最后就破解“猪周期”困局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蓉  孟祺  尹云松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278-2280
该文利用DEA方法分析了六安市县域层面上农业生产的效率,包括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变化;并分析了规模效率、技术效率与农业可持续性的关系。该文认为目前六安市农业技术整体水平较低,并且在不同的地区表现不一致,在六安市区和霍山等地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较高,而在霍邱及寿县表现的部比较差。另外,笔者还发现,六安市各县区都存在过度投入的问题,这将导致农业效率的下降,不利于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