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正> 随着紫贻贝人工养殖事业的发展,生活在紫贻贝外套腔内的豆蟹对紫贻贝造成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据调查:在河北秦皂岛沿海人工养殖的贻贝中有中华豆蟹和戈氏豆蟹两个种,以中华豆蟹为主,占82.1%。其与贻贝的宿生率一般为50—60%;每年8—10月间对贻贝危害程度在30%以上的时间有两个月;危害高峰在每年的9月  相似文献   
2.
三、摘要本文根据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东姜庄贻贝养殖海区的两年调查研究资料,概述了中华豆蟹对贻贝人工养殖的危害情况,着重探讨描述了中华豆蟹的繁殖、早期发育和幼体发育变态及其生活特点: 1.中华豆蟹的繁殖期是6月下旬到10月下旬,繁殖盛期是在7月下旬~9月上旬,正值全年的高温期。雌雄蟹的特征主要靠腹部的形态来区分。雌性亲蟹在抱卵前已交尾,排卵时即已受精,受精卵附着于雌蟹腹部4对附肢刚毛上进行早期发育。中华豆蟹有14~25%的个体具有在一个生殖季节进行两次繁殖的现象,按不同大小的个体,第一次散籽量为817~11533尾,两次合计散籽量为1588~16378尾不等。雌蟹参加繁殖的最小个体一般为5毫米以上,个别曾发现有4.5毫米的个体也参加繁殖。 2.中华豆蟹的早期发育是指自受精卵到破膜成为第一期溞状幼体阶段,这阶段是附着在母体的腹部渡过的,时间约需一个月左右。卵裂方式为完全均等分裂类型。胚胎发育经过2、4、8、16……多细胞期,再经过囊胚、原肠,逐渐形成原潘状幼体,最后破膜离开母体到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3.中华豆蟹的幼体变态发育是指从溞状一期到幼蟹阶段,这个阶段需经5次蜕皮后才能完成。每蜕皮一次就变态一次,也就分成一期。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幼体发育阶段: (1) 溞状幼体:前部宽大,后部细长,外观呈“逗号”状。有头胸甲,头胸甲上无刺,有一对复眼,出现口器和消化器官,靠外界摄食生长。体躯分6节。各对附肢先后出现。共分三期,以两对长附肢末端的刚毛数目为各期形态的主要鉴别特征。有极强的趋光性,靠附肢及腹部的尾节运动在水体中营浮游生活。 (2) 大眼幼体:已初具豆蟹的雏型,体型扁平,头胸甲近梯形,一对螯足和4对步足已经出现,眼大。腹部平时伸出,且可以卷曲。这时已降至底栖生活,有弱趋光性,靠腹部各节卷曲,各对附肢及步足的摆动偶而可脱离容器底在水体中游动。 (3) 早期幼蟹:已具豆蟹趋型。头胸甲近方形,额部稍突。一对步足和4对螯足增长。腹部不再伸出或卷曲,紧贴于头胸甲的腹面。已营底栖生活,靠各对步足爬行。有时受水流冲击可在水体中游动,腹部呈锐三鱼形,性别不能区分。再蜕一次皮,成为幼蟹,雄性腹部的附肢伸长成为交接器,雌雄性征出现。  相似文献   
3.
溢洪道是水库常见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是用于宣泄水库所容不下的洪水。溢洪道在水库平稳运行时,一般不经常工作,只是在汛期洪水流量较大时,水量超过水库的容积,水位较高时才进行工作,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对水库的量调节,保证水库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溢洪道是水库中的重要建筑物,溢洪道的泄洪安全十分关键。本文针对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 中华豆蟹 Pinnotheres sinensis Shen(图1)是生活于双壳贝类外套腔的一种小型蟹类(秦皇岛沿海的个体其头胸甲宽最大不超过15.5毫米)。近年来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据我们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贻贝养殖区三年来的调查表明:在一周年间其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5.
旅游过程消耗的化石能源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为了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能源消耗必须严格限定在门槛水平之下。文中在构建旅游能源消耗模型的基础上,以海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对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等旅游部门的能源消耗进行了定量化计算,并对旅游能源消耗的部门结构、总量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从区域横向对比看,2012年海南省旅游能耗的部门结构和人均值与澎湖列岛、新西兰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体现了三个旅游地在客源地空间结构、产品丰度、能耗强度、旅游者平均距离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东姜庄贻贝养殖海区的三年来的调查研究资料,概述了中华豆蟹对贻贝养殖的危害和繁殖习性,着重探讨了中华豆蟹的世代交替情况,并提出两项在改变现有贻贝人工养殖周期上以消灭豆蟹的建议。 1.中华豆蟹的繁殖期是在每年的6月下旬到10月上旬,繁殖盛期是在7月下旬到9月上旬,正值全年的高温期。当年生幼蟹自8月下旬开始陆续潜入贻贝外套腔中生活。中华豆蟹的早期发育约需一个月左右;幼体变态发育时间约需40余天。中华豆蟹有14.3%~25.8%的个体具有在一个生殖期进行两次繁殖的现象,依不同大小的个体其第一次繁殖量为817~11965尾不等;两次合计的繁殖量为1588~16378尾不等。雌蟹的生物学最小型为5毫米以上个别曾发现有4.5毫米的。 2.中华豆蟹的生长期主要是5月下旬到10月下旬阶段,这时旬平均水温值为14°~26°~14℃,也正值全年的高温期。进入11月至翌年5月生长基本停滞。 3.中华豆蟹的世代交替情况:某年在繁殖期早出生的个体,到翌年繁殖期有一部分可以参加两次繁殖后而死亡消失,这祥个体的寿命只越过一个冬季而只有一周年多;而晚出生的小个体,到翌年繁殖期只参加一次繁殖,到第三年繁殖期再参加一次繁殖后而死亡消失,这样个体的寿命可以越过两个冬季,生活两周年。 4.基于对中华豆蟹世代交替的认识,提出了从改变现有贻贝人工养殖周期以消灭中华豆蟹的建议:一是养殖秋苗,实行春收,二是仍养春苗,也实行春收,这样可以排除豆蟹参加繁殖的机会,使之不能延续后代,而自行消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