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7篇
  16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在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制种时易受夏季异常低温危害,降低制种纯度问题,利用2002年夏季制种受到低温危害的两优培九材料,通过在分蘖期、穗分化期、齐穗期对杂种株和不育株的株高、分蘖数、最上位展开叶的长度和宽度动态测定,提出了在分蘖期和穗分化期区别杂种株和不育株的形态指标。其结果可以作为制种、种子经营单位和农户进行种子纯度早期判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粒重对气候的反应和生态适应性,用2006年和2007年在南方稻区8个生态点29点次的田间种植试验资料,将粒重解析为谷粒长、宽、厚和比重4个因子,组建了谷粒面积(S)、厚度(H)和比重(ρ)的环境预测模型。相关分析表明,谷粒面积S的影响期在颖花分化期(III~IV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VI~VII期),温度是其主要影响因子,有利于谷粒长度和宽度发育的日平均气温( )为27~29℃,最高气温(Tmax) 34℃,最低气温(Tmin) 24℃。谷粒厚度H与抽穗后1~30 d的Tmax呈二次曲线关系,与 呈负相关。谷粒比重ρ与日照时数(SH)呈正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10 d;与Tmax呈负相关,影响时期在抽穗后1~30 d。有利于增加ρ的气象指标是SH达到8 h,Tmax低于30℃。用1951—2002年的气候资料模拟计算了95个地区的两优培九千粒重,按7个水稻生态区归纳,平均值变化在25.93~28.01 g之间。千粒重的区域分布明显随纬度而递增,由于地形影响,在湘、赣、粤北地区还表现出一定的经向影响。晚季稻的千粒重则比早季稻高1.39 g。幼穗分化期的温度和灌浆结实期的温度、日照时数是造成两优培九粒重区域和季节特征的主要生态原因。  相似文献   
3.
培矮64S的育性特征及其安全使用技术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文用培矮64S在南京、武汉、贵阳、三亚4地1991~1998年共552项套袋自交结实率资料和381项花粉可育度资料结合各地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日长资料分析了培矮64S的育性转换指标及其育性变化规律. 指出培矮64S具有育性转换温度指标较低、短日互补作用显著的基本特点. 据此, 结合我国各地的温度和日长特点以及目前两系杂交稻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4.
水分调控对冬小麦同化物分配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试验研究 12个灌溉组合方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面灌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由高至低依次为田间持水量 65%的处理 >50 %的处理 >80 %的处理 ;地下 3 0cm、50cm和 10 0cm灌水条件下田间持水量 80 %的处理 >65%的处理 >50 %的处理。产量以地下 3 0cm灌水× 80 %田间持水量处理最高 ,为 6512 .4kg/hm2 ,地下 50cm灌水× 50 %田间持水量处理产量最低 ,为3 568.1kg/hm2 。保持相同田间持水量的灌水处理 ,随灌溉深度的增加其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呈增大趋势。地下3 0cm灌水× 80 %田间持水量处理和地下 3 0cm灌水× 65%田间持水量处理是较合理的节水灌溉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新育成的10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2个对照的稻粒黑粉病的田间调查表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粒黑粉病发病较为普遍,但发病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感病性为3级的不育系(重感)1个,2级(中感)5个,1级(轻感)5个,0级(不感)1个。新育成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粒黑粉病发病程度比培矮64S(对照)显著减轻,但抗水稻粒黑粉病仍是今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2个不同玉米(Zea mys L.)品种开花规律及其花粉生物学特性。[方法]供试玉米品种为紫糯18和吉单35。观察和测定指标分别为每日每时雄穗小花开花数量、单株花粉量、花粉活力、花粉直径及密度。[结果]玉米开花主要集中在始花日第2~6天,大部分在07:00~09:00开放。玉米花粉直径为74.6~88.7μm,密度为1.12~1.13 g/cm3。不同玉米品种散粉量差异较大,花粉活力也有不同。花粉活力的持续时间与空气湿度和温度有关,湿度高,气温低,花粉易存活。在20~25℃、相对湿度80%时,多数花粉活力能够保持3 h。[结论]该研究可为玉米育种及转基因玉米扩散模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的育种实践表明,发展两系法杂交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基础和关键。中国每年都有新的光温敏核不育系作为育种材料进入配组利用,但真正投入生产应用且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并不多[1~3]。据杨远柱等[4]统计,在82个通过省级技术鉴定的光温敏不育系中,只有15个不育系  相似文献   
8.
两系法杂交稻安全制种的低温防御灌水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归纳了中国南方稻区8月中下旬低温的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明确了保证两系法杂交稻制种纯度的灌水增温幅度以2℃为宜。测定了培矮64S育性敏感期的幼穗高度和冠层结构特征,分析了灌水后冠层增温的空间和时间规律。结果表明,灌水的有效增温高度在株高40 cm以内,以20 cm处最为显著,平均可达3.1℃。提出防御低温的灌水技术为:15~20 cm的灌水深度;流动灌水;晴(昙)天17时灌水,次日10时排水,阴(雨)天24 h灌水;田块比较大时,适当增加入水口和出水口数量。通过不育系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的观测,证实了该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水稻监测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效果,本文对气象部门1980—1985年水稻系统监测年报进行了整理分析。针对系统监测资料品种更迭频繁,地区生产力差异明显之特点,提出了品种生育期特征系数、品种分夔力与成穗力系数、品种产量系数等参数化特征值概念。通过对资料提供的166项信息的多元回归分析证实:采用组建分地区、分类型按发育进程的中近期配套模式系统,对发育进程和产量及其结构要素作动态追踪预测,现行资料已可用于实践使用,发育期追踪的剩余方差可缩小至1—4天。本文根据试验数据还对现行监测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陵水、三亚、乐东三县(市)是各类水稻(包括转基因水稻)冬季南繁的主要基地或中心。计算并绘制海南南繁区乡镇尺度水稻基因飘流的最大阈值距离图,为南繁水稻育种设置合理的隔离距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已建立的水稻基因飘流模型和阈值分析方法,依托南繁区自动气象站资料,计算了该区域乡、镇尺度向不育系和栽培稻基因飘流的最大阈值距离(the maximum threshold distances of gene flow,MTDs),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参照中国农业部有关水稻种子生产的质量标准,阈值分别设为1%和0.1%。【结果】南繁区向不育系的MTD1%平均值为(110±31)m,最短为53 m,最长为195 m。向不育系的MTD0.1%平均值为(169±44)m,最短为75 m,最长为271 m。向栽培稻的MTD1%均小于1 m;MTD0.1%平均值为(3.4±1.1)m,最短为0.6 m,最长为5.8 m。向不育系和栽培稻的MTD0.1%两者相差近50倍。南繁区MTDs有2个高值区和4个高值点,3个低值区和5个低值点。以陵水、三亚、乐东为主体的南繁区,地处热带,三面临海,北面有五指山为屏障。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春季和初夏盛行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因此,南繁区的沿海陆地平原大都风速较大;沿海陆地与五指山区之间为中、低山丘陵地带,丘陵的走向和高度决定了该区的风向和风速;五指山南坡附近的丘陵地区,风速会因屏障效应而明显减小。【结论】地形特征和大气环流影响风向和风速,决定了南繁区MTDs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东翼、西翼和南部沿海平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南麓的屏障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