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林业   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碳纤维是一种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新材料,在当前的很多新型结构材料的制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碳纤维复合新材料具有强度大、耐热性良好、抗冲击性强、变形量小、节能环保、自重较轻以及良好的抗腐蚀性,是很多对强度等级要求较高的建设工程最常用到的建设材料.现本文就来探讨在桥梁的建设施工中,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继而指出了其在桥梁结构施工和桥梁加固施工中的应用,并就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板栗疫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重庆两省11个区县市的栗疫病病原菌菌株进行了营养亲和性(VC)研究。结果表明,菌株间营养体的亲合性可分为菌株间亲合与菌株间不亲合两种类型,亲合性菌株表现为菌丝相互融合,菌落间抗衡区不明显;而不亲和的菌株可分为三种反应类型:I型为强不亲和,抗衡区两侧形成明显的分生孢子器带;Ⅱ型为弱不亲和,抗衡区无分生孢子器产生;Ⅲ型为中等不亲和,分生孢子器带只在抗衡区一侧形成,56个菌株被划分为30个VCC,只含单个菌株的VCG占大多数,并探讨了生物防治栗疫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了栗疫病菌的侵染源、越冬方式、有性及无性世代、侵染途径、传播方式及潜育期等侵染循环规律;用化学药剂氧氯化铜、退菌特、20%银果可湿性粉剂、生物颉抗剂S511、S308以及弱毒菌株293、185对栗疫病进行了防治试验比较研究;并讨论了防治栗疫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四川省火炬松、湿地松幼林普遍出现针叶枯死、脱落现象。1982—1983年研究发现其病因是受炭疽病危害,现将该病症状和病原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赤枯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尾松赤枯病(Pestalotia funerea Desm.)是马尾松(Pinus massoiana Lamb.)幼林叶部的主要病害。初步了解在四川、贵州、广东、江苏等省都有分布。四川的万县、涪陵、达县、宜宾、绵阳、内江、江津、南充、重庆等地(市)普遍发生。有的危害成灾,病株率高达100%,病株感病指数30.5-64.2%;病叶率39.5-99.7%,病叶感病指数28.6-76.4%。受害针叶半截以致全针枯死,林分一片枯红,状似火烧,影响林木生长成林。1974-1977年在四川忠县国营石子林场的马尾松人工幼林进行了马尾松赤枯病的危害、病原、症状和流行规律的研究,1978年在四川省永川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作接种试验。现将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采自湘渝两地区板栗上的溃疡斑进行分离,共得到56个菌株,各菌株经检测,有11个中低、低毒力菌株和1个中等毒力菌株含dsRNA,所有供试强毒菌株均不形成电泳带。通过弱毒菌株对毒菌株的转化,结果表明,弱毒力菌株对毒力菌株的转化率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弱毒力菌株185、618、293对所试的10个毒力菌株转化情况较好,转化率均在90%以上。弱毒力菌株729、518、392对毒菌株的转化差异较大,转化率在20—80%之间不等。  相似文献   
7.
2001—2002对重庆市36个种植板栗的区(县)市进行了栗疫病的调查研究,查明此病在涪陵、大足、江津、梁平、武隆、长寿、永川等区(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经调查分析,明确了栗疫病的发生以锥栗最重,日本栗系统的丹东栗其次,板栗的抗病性最强;树龄增加,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明显上升;此外,栗树的繁殖方式、立地条件、地理环境、林分组成和栽培管理等因素都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6个含dsRNA及4个不含dsRNA的菌株进行培养性状的观察,结果表明,含dsRNA的菌株其分生孢子后代发生明显的分化,表现为白色和桔黄色两种类型菌落;而不含dsRNA的菌株后代均不发生分化;并对各菌株的后代进行了dsRNA检测。  相似文献   
9.
在马尾松幼林中连续两年观察记载,对赤枯病PestalotiafunereaDesm.发生和孢子释放受气温和降水影响的通径分析表明:平均温度的相关系数最大,对病害发生具有最大的直接作用,也是其它因子产生间接影响的重要因子;降水量对孢子释放的影响最大,降水强度虽然与孢子捕捉数的相关系数较小,但对孢子释放的直接作用位居第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