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本文介绍了川贝母组培快繁实用技术,包括外植体的选择、无菌体系的建立、培养基和激素的选择、培养条件等内容,以期为川贝母的组培快繁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毛叶秋海棠的杂交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叶秋海棠与云南野生秋海棠, 以及国外毛叶秋海棠的园艺品种进行正反交试验, 观测各杂交F1 代群体叶片斑纹、茎的类型、植株抗寒能力等主要性状的表现及其遗传特性; 通过F1 代自交, 对F2 代群体叶片斑纹的观测统计, 研究银绿斑性状的分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毛叶秋海棠银绿斑与无斑是一对相对性状, 银绿斑对无斑是显性, 无斑对银绿斑是隐性, 其遗传杂交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B . rex ×B . longialata F1 代植株银绿斑性状的持续表现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较大, 生长2 年后需要增加约2000 lx 的光照才能保持原有的银绿斑色彩; 毛叶秋海棠根状茎性状的遗传特性极为稳定, 遗传保持率90 %; 杂交F1 代在抗寒性方面表现了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3.
 ‘白王’秋海棠由大王秋海棠的白花类型选育而成, 叶片浅绿色、被白斑, 花白色、较大, 果实绿色。 ‘银珠’秋海棠为掌叶秋海棠的变异类型, 与原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叶片被有稳定的银白色串珠状斑点, 花较小, 色略浅。 ‘热带女’秋海棠由野生斜升秋海棠中发现的少数变异类型选育而成, 叶片绿色、被白斑, 花粉红色或白色, 重在观叶。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巢蕨试管内成苗和试管外成苗的组培快繁体系,以巢蕨的成熟孢子为试验材料,对影响巢蕨离体繁殖的因素及成苗途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孢子最优萌发培养基为1/4 MS,萌发率达91.75%;配子体在1/2 MS+6-BA 0.3 mg·L-1+NAA 0.2 mg·L-1的培养基中增殖效果最好,平均增殖系数为5.1.试管内...  相似文献   
5.
无花果蜡蚧是一种世界广泛分布的多食性害虫,取食56科160余种寄主植物,我国将该虫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2021年7—8月,作者在云南省迪庆州野外考察时,发现无花果蜡蚧取食多种植物,系滇西北地区首次发现,也是我国油橄榄、无花果和常春藤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滇西北以及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油橄榄的重要种植区,为防止无花果蜡蚧的进一步为害,本文对其野外识别、主要显微特征和防治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
 ‘大白’秋海棠是由大围山秋海棠和大王秋海棠的白花类型‘白王’秋海棠杂交F1 选育而成,根茎类、无地上茎, 叶大型, 全缘, 常被浅白色或紫红色斑, 花多、鲜红色。‘健绿’秋海棠由厚叶秋海棠和掌叶秋海棠杂交F1 选育而成, 常绿草本, 直立茎粗壮, 长势旺盛, 抗白粉病, 叶大型、绿色、浅裂, 花红色艳丽, 宜室内栽培观赏。‘美女’秋海棠为掌叶秋海棠和愉悦秋海棠的杂交F1 白斑叶个体, 根茎类,直立茎较细, 叶中型、浅裂、被白色斑点, 较抗白粉病。‘中大’秋海棠为中华秋海棠和大王秋海棠杂交F1 培育而成, 根茎类、具直立茎, 叶中型、表面具心形白带斑。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5种水东哥属(猕猴桃科)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5种水东哥的花粉均为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花粉形态小,属小型花粉粒。花粉形态在种间变异较大,可作为属内种间分类的依据,如萌发沟为三孔沟型或三拟孔沟型;矩形内孔有或无;花粉外壁纹饰多样,有细孔、粗网孔或穴状穿孔的皱波状纹饰。水东哥属的花粉形态特征在猕猴桃科中及其近缘类群中较为独特,具有重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彭翠仙  向建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279-11281
通过对云南野生药用白及资源现状、标本记录和文献记载的调查研究得出,目前云南地区没有发现野生药用白及正品——白及Bletilla striata的分布,市场白及药材均为混伪品;这些混伪品包括同属的小白及Bletilla formosana、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兰科的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云南独蒜兰Pleione yunnanensis、苞舌兰Spathoglottis pubescens、筒瓣兰Anthogonium gracile、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紫花美冠兰Eulophia spectabilis和毛梗兰Eriodes barbata,百合科的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等。同时,由于近年来对药用白及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白及属的各个种均遭到了过度采挖,野生白及属植物资源面临灭绝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地区榛树抗寒能力的差异,本研究选择了平榛、华榛和维西榛3种榛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结合采样地点气候情况对其进行抗寒性分析。结果表明:抗寒能力最强的是平榛,其次是维西榛,最弱的为华榛;维西榛和华榛采集地点年均最高、最低气温相仿,但从试验数据看,维西榛的抗寒能力却与平榛相似,其中平榛的热焓值为2.398 J/g,吸热峰值温度为2.63 ℃;维西榛的热焓值为2.558 J/g,吸热峰值温度为2.26 ℃,依据DSC峰形图、灵敏度3D图等指标也可推断维西榛的抗寒能力应与平榛相近。因此,满足正态分布曲线图的植物是具有抗寒能力的;植物热焓值的数值越小,代表植物的抗寒能力越强;灵敏度3D图形显示,高灵敏度数值所占比例越高的植物,抗寒能力就越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