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百棉1号为材料,研究了在留叶枝条件下,产量、纤维品质和棉铃空间分布随种植密度(1.5万、3.0万、4.5万、6.0万、7.5万株/hm2)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子棉产量先增加后降低,3.0万~6.0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差异不显著,达4 502.5~4 732.7 kg/hm2,整株纤维品质无显著变化;主茎和叶枝的铃数、铃重亦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中叶枝的下降幅度大于主茎;主茎铃数和子棉产量占整株比例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叶枝则相反;叶枝铃数和子棉产量空间分布与主茎相似,试验密度范围内,以中下层(1~10台果枝)和内围(1~2果节)为主体,叶枝中下层和内围子棉产量分别为整株叶枝的90.9%~95.3%和88.0%~95.9%,主茎中下层和内围子棉产量为整个主茎的81.9%~92.9%和75.7%~96.3%。  相似文献   
2.
2012-2013年在大田种植条件下,以短季棉常规品种百棉2号和中棉所50及杂交棉品种百棉3号为材料,在麦后直播和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条件下,研究不同品种产量和株型对棉太金的响应。结果表明,3个品种子棉产量对棉太金的响应及同一品种子棉产量在不同年份对棉太金的响应不一致。棉太金显著减低了3个品种的株高和果枝长度,但抑制程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百棉3号的株高受抑制程度最低;棉太金对3个品种的1~3台和4~6台果枝长度抑制效果显著,对百棉2号和中棉所50的≥7台果枝长度影响效果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百棉3号的≥7台果枝长度;棉太金对3个品种的果枝台数、果节数和果枝始节节位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2009—2010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相同种植密度(9.00万株·hm-2)下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在麦后直播和麦后裸苗移栽2种种植方式的营养与生殖生长动态。结果表明,麦后直播早熟棉9月下旬的单株根干物质质量明显低于麦后移栽棉,但地上部(茎和叶)干物质质量、叶面积及叶面积系数却明显高于麦后移栽早熟棉;并且,麦后直播早熟棉在8月中下旬的蕾数、9月下旬的铃数显著高于麦后移栽棉。这表明麦后直播棉在中后期的地上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仍然旺盛,导致其霜前子棉率低,总子棉产量显著低于麦后移栽棉。  相似文献   
4.
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不同钾水平(0.05、0.2、0.8、3.2、12.8mmol·L-1)对棉花幼苗根、茎和叶生长及钾、钙、镁、铁和硼吸收、分配和平衡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钾供应水平的提高,钾吸收量和含量增加,茎中钾含量均明显高于叶片;幼苗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和根、叶相比,茎生长对钾缺乏和钾过剩均最敏感。钾水平升高,先促进后抑制钙和镁的吸收,先抑制后促进铁的吸收,持续促进硼的吸收,降低根、茎、叶中钙、镁、铁和硼含量,但显著影响不同元素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中含量的钾水平不一定相同;改变不同元素在根、茎和叶中的相对分配量,而基本没有改变其分配模式;显著降低根、茎和叶中钙/钾、镁/钾、铁/钾和硼/钾比(12.8mmol·L-1钾下根中铁/钾比除外)和茎中的铁/硼比,并显著提升茎和叶的钙/镁比。  相似文献   
5.
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Na Cl浓度(10.5和50.5 mmol/L)对不同钾供应水平(0.05和2.50 mmol/L)下棉花幼苗根系生长及K、Ca、Mg、N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05 mmol/L K条件下,Na Cl降低了根系中Ca、K和Mg含量,降低了K/Na值,但两种浓度的Na Cl均显著提高了根系干物质量、根系总长度和表面积,其中直径≤0.2 mm的细根长度和表面积增加幅度最大,而2.50 mmol/L K条件下,仅10.5mmol/L的Na Cl显著促进了根系总长度和表面积,但对根系干物质量没有显著影响,并且10.5 mmol/L的Na Cl显著降低了K/Na值,而对Ca、K和Mg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剪顶对清水和棉太金调控下高密度麦后直播不同短季棉品种的产量和有效铃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人工打顶相比,剪顶对子棉产量的影响因品种不同、是否使用调节剂而异,并未导致一致的减产,且对皮棉的影响小于对子棉的影响;相对于清水对照,使用棉太金条件下,剪顶副作用小,对有的品种呈现增产效果,剪顶更容易影响单株上层(≥2层)和外围(≥2节)铃数、铃重、子棉产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