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薯6号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3年以中薯1号为母本,HL4为父本杂交经后代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鲜食型马铃薯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品质好、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中抗X病毒、抗Y病毒等特点,适宜在辽宁省二季作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易丰收在甘薯栽培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丰收液体复合肥是纯天然植物源性微肥,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可改良土壤,改善农作物的生态环境,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我们于2010年进行了不同浓度的易丰收甘薯浸根试验,考察易丰收对甘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索易丰收在甘薯生产上的配套栽培技术措  相似文献   
3.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级联反应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明甘薯基因组中MAPK基因结构特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鉴定出了18个二倍体甘薯(Ipomoea trifida) MAPK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其基因位置、基因结构、所编码的蛋白质理化性质、保守基序、系统进化和蛋白质互作关系。结果表明:甘薯18个MAPK基因不均匀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所编码的氨基酸数量为365~629,均为亲水蛋白,并且大部分属于酸性蛋白和不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仅有ItfMAPK7、ItfMAPK9和ItfMAPK15三个蛋白位于细胞质中,其余均位于细胞核内。系统进化分析将18个基因分成4个亚组,相同组内成员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外显子数量及motif数量,但亚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发现甘薯的MAPK基因家族成员与拟南芥的亲缘关系最近。进一步分析各个亚组所包含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结构,发现不同的亚组之间ItfMAPK基因的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亚组之间却十分相似。蛋白质互作分析发现甘薯MAPK基因家族成员既存在组内的两两互作关系,也存在亚组之间的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是我国粮食生产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马铃薯病害的发生流行逐年加重,已成为限制我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危害最为严重的2种病害,该文总结了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田间主要识别特征、病原菌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为2种马铃薯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马铃薯重要病害之一,多年来,该病害在我国频繁发生流行,是影响我国马铃薯高产和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该文旨在总结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分布、流行规律和侵染方式,提出了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播种期对苦荞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播种期对苦荞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有明显影响。株高、分枝、株粒重、千粒重等均随播种期的迟早而变化,播种期早生育期延长。沈阳地区苦荞适宜播期在7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7.
以加快辽宁省马铃薯新品种的更新换代为目的,促进辽宁省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试验对引进的10个马铃薯品种进行田间比较、鉴定,调查各参试品种的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及对茎基腐病抗性等。试验结果表明:辽薯6号和兴佳二号2个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其产量分别为50 747.6 kg/hm~2和45 845.1 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69.7%和54%,且在抗病性和生育期等方面均表现较好,可在辽宁省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的有效药剂。[方法]选取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进行了田间防效研究。[结果]烯酰·吡唑酯、双炔酰菌胺和噁酮·霜脲氰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最高,分别为95.89%、95.86%和95.81%;苯甲·嘧菌酯和肟菌·戊唑醇对马铃薯早疫病的田间防效最高,分别为92.66%和91.21%。[结论 ]为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甘薯为喜温短日照作物,起源于热带地区,对低温较敏感.低温冷害对甘薯的产量和品质都会产生显著影响,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开展甘薯的耐冷分子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总结了低温对甘薯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表观危害症状及对甘薯生理生化方面造成的影响;列举了近年来甘薯耐冷组学和耐冷microRNA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为甘薯耐冷基因的挖掘及从分子层面揭示甘薯耐冷机理奠定了基础;介绍了目前基因工程在甘薯耐冷研究中的应用,有效加快了耐冷分子化育种进程.同时,文章提出以加强甘薯抗冷性的QTL分子标记定位研究、推进甘薯冷信号分子传导研究、深入开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3个方面为未来甘薯耐冷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甘薯耐冷研究及抗性育种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控制贮藏期间甘薯软腐病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提高薯块贮藏质量,笔者开展了贮藏温度、愈伤条件及物理和化学防治措施对甘薯软腐病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 表明,当甘薯贮藏温度为12℃时,软腐病病情指数最低为9.44.甘薯愈伤温度为30 ℃,薯块伤口4d,可完全愈合,从而降低病原菌侵染的风险.贮藏期间,采用保鲜膜包裹、壳聚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