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耕地占补平衡自1997年提出以来,逐步从"数量平衡"发展到现今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平衡",对于稳定我国的耕地面积成效突出,但在补充耕地质量、生态及制度实施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等导致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强劲,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少且空间分布不均,部分区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难度越来越大。该研究在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回顾和相关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从耕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项目市场机制建设及耕地占补生态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
生态产品有效供给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评估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助于找到实现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方向和路径。本研究在梳理生态产品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定义和内涵,并据此构建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评估框架,以江西省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和熵权法等方法,分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地级市层面的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探讨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策略。结果表明,江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并不十分优越,即使是资源面积最大的赣州,其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评价指数也仅为71.07,江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10—2020年各地级市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有不同程度提升,主要源自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相比于赣州,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是新余、鹰潭、萍乡、景德镇和南昌的短板,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上饶、吉安和宜春,其社会资源配置能力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结合各地级市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短板,在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方向的基础上,具体从因地制宜划分生态产品供给类型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