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2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种植模式下坡耕地红壤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中有机碳转化和稳定的作用机制,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通过室内有机碳矿化培养方法,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培养过程中CO_2通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有机碳矿化动态特征及其对土壤总矿化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均以2 mm和2~0.25 mm为主,其总量在78%以上,玉米单作显著减少2 mm团聚体的比例,但却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的比例。不同种植模式下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全土、2 mm团聚体和2~0.25 mm团聚体。全土中玉米大豆间作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大豆单作处理,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在单作处理与对应的间作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种植模式下全土和团聚体中有机碳矿化作用的强弱表现为单作处理比对应的间作处理更强,并且大豆单作处理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最高。不同种植模式下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快,有机碳矿化作用最强,而0.25 mm团聚体C_0/SOC值(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作用消耗土壤中有机碳的比例)较全土及其他两个粒径团聚体显著降低,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存。2 mm和2~0.25 mm团聚体对全土有机碳矿化的贡献最大。研究表明,大团聚体(0.25 mm)在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矿化中起重要作用,玉米大豆间作和玉米白萝卜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增强土壤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严寒季节长达6~7个月,受寒冷气候条件的影响,散养羊生长缓慢,饲料消耗量增加,掉膘现象严重,产羔率和羔羊成活率也受到严重影响,大大降低了养羊的经济效益。建筑暖棚不仅能提供充足的热能,还可防止羊只掉膘。但是,常用的取暖方式以燃烧木材、煤或羊粪砖为主,存在着污染环境的隐患,并会受资源短缺的限制。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丰富的能源,可以就地开发利用,不存在运输问题,是一种洁净的能源,不会造成污染和公害。因此,利用太阳能采暖和暖棚养羊能够推动畜牧业向健康、高效、资源节约的合理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选择大豆、萝卜与玉米间作及3种作物的单作进行田间试验,在作物成熟期采样,进行样品测定。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玉//豆)、玉米-萝卜(玉//萝)、玉米单作(玉单)、大豆单作(豆单)、萝卜单作(萝单)处理中,大团聚体(> 0.25 mm)的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微团聚体(<0.25 mm),其中以大团聚体中粒径为0.25~2 mm的百分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两种粒径,大团聚体百分含量表现为:玉//豆>玉//萝>玉单>萝单>豆单,微团聚体则与其相反。团聚体粒径中的有机碳含量表现为0.25~2 mm粒径最高、<0.25 mm粒径次之、>2 mm粒径含量最少、玉米大豆间作含量最高、玉米单作含量最低。团聚体粒级中全氮含量与有机碳分布一致,但单作的全氮含量高于间作。有机碳与全氮的C/N为间作高于单作,>2 mm粒径C/N高于其余两种粒径。微生物量碳、氮在团聚体粒径中的分布趋势一致,都表现为间作模式高于单作模式,大团聚体中的含量高于微团聚体。微生物量碳、氮的C/N为单作模式高于间作模式,微团聚体大于大团聚体。与单作相比,间作能提高土壤中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增加大团聚体粒径内的有机碳、氮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日粮磷进食量对肉牛日粮磷表观消化的影响,试验选用体况良好、体重一致(347 kg±25 kg)的杂交后备母牛(西门塔尔牛(♂)×中国黄牛(♀))16头,随机分为4组,即处理1、2、3和4组,每组4头,各试验组日粮磷的进食量分别为26、34、42和50 g/d,以精料饲喂量调整磷进食水平(每天育成母牛精料喂量分别为1.5、2.5、3.5和4.5 kg),粗料(玉米秸秆青贮)自由采食。总试验期30 d,预饲期20 d后进入正试期,试验最后7 d全收集粪样。结果表明,不同日粮磷进食量对消化道磷的表观消化量和表观消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日粮磷进食量为34g/d(日粮磷水平0.51%)时,消化率达最大(53.8%);日粮磷进食量大于34 g/d时,磷进食的增加使磷的表观消化率明显降低(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的S105省道公路沿线地表为研究对象,模拟研究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提出防治建议。[方法]经实地调查,采集原位土壤、砾石、植被样品,在风洞实验室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其风速、砾石覆盖度、植被覆盖度及净风与挟沙风等因素对风蚀的影响规律。先单因素试验分析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规律及趋势;再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及主次顺序,优化影响度组合方案。[结果]对地表土壤风蚀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风速>挟沙风>植被覆盖>砾石覆盖。当风速15 m·s-1、有挟沙风、植被覆盖0%、砾石覆盖25%时,地表风蚀量最大;而砾石0%,植被25%,风速9 m·s-1,无挟沙(净风)时,地表风蚀量最小。风速越大和带挟沙风时植被的防风蚀效果越显著高于砾石;而风速越小和净风时植被和砾石的防风蚀效果较相近。[结论]防治风蚀沙化需要优先保护自然生态平衡,降低风速和挟沙的影响;其次,植被覆盖和砾石覆盖均能有效降低风蚀,通过合理组合利用能更好地降低风蚀、稳固地表土壤,从而取得更大的防风蚀效果。对保障公路行车安全及生态系统的恢复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牛活体采卵-体外受精(ovum pick-up and in vitro fertilization,OPU/IVF)体系,建立高效的牛体外胚胎生产系统。[方法]以从屠宰场采集的健康牛新鲜卵巢为试验材料,进行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体外胚胎培养相关条件的摸索,重点考查体外胚胎培养液中添加瘦素(leptin)对囊胚率的影响。选取13~15月龄健康荷斯坦奶牛及和牛各10头作为供体,进行活体采卵、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胚胎生产,记录可用卵数及可用囊胚数,统计卵裂率、囊胚率;2个品种牛的体外冷冻胚胎解冻后,以荷斯坦奶牛为受体进行胚胎移植,移植后45 d统计妊娠率。[结果]添加30 U/mL的leptin可以显著(P<0.05)提高屠宰场来源牛体外胚胎的囊胚率。随机选择供体牛活体采卵,平均每头荷斯坦奶牛获得可用卵7.5枚,平均每头和牛获得可用卵8.1枚;荷斯坦奶牛及和牛的卵裂率分别为84.00%、82.7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体外培养条件下,平均每头荷斯坦奶牛获得可用囊胚4.3枚,平均每头和牛获得可用囊胚3.7枚;荷斯坦奶牛的囊胚率(57.33%)显著...  相似文献   
7.
8.
多年来,内蒙古的羊存栏量和羊肉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其中的三分之二都是来自农区的舍饲养殖。因此,通过对内蒙古农区舍饲模式下羊的养殖福利现状进行综述,为研究与推广内蒙古舍饲羊福利养殖技术,建立适合内蒙古舍饲羊福利养殖模式提供参考,并进一步促进内蒙古开展羊的福利养殖,打破动物福利国际贸易壁垒,提升内蒙古养羊业的国际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肉羊生产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及国外肉羊生产现状、国内外肉羊生产中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和肉羊业生产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饲草饲料是畜牧业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十三五”以来,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相继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政策,有效推动饲草饲料产业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随着我国居民对牛羊肉和奶类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优质饲草饲料紧缺现象日益突出。据测算,要确保全国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的目标,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将超过1.2亿t。作为国家主要畜产品输出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应加大对饲草饲料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优质饲草供给能力,提升当地饲料产品市场份额,为畜牧业高质高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内蒙古饲草饲料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该地区饲草饲料产业健康发展、提升饲草饲料产业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