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林业   55篇
农学   82篇
基础科学   51篇
  132篇
综合类   334篇
农作物   50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158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断奶日龄对五指山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日龄对五指山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日龄相近(±1 d)、体重[(0.56±0.07)kg]相近的五指山仔猪96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4组仔猪分别在21、28、35和42日龄断奶。试验从8日龄开始,至56日龄结束,试验期间定期测定体重、采食量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各组仔猪断奶后平均日增重(ADG)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断奶日龄越早,ADG下降幅度越大;35日龄断奶组和42日龄断奶组21~28日龄、28~35日龄、35~42日龄、49~56日龄阶段的ADG显著高于21日龄断奶组(P0.05)。各组仔猪断奶后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增加(P0.05),42日龄以后,各组ADFI无显著差异(P0.05)。21日龄断奶组、28日龄断奶组、35日龄断奶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在断奶后7 d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并以21日龄断奶组波动最大;与35日龄断奶组和42日龄断奶组相比,21日龄断奶组28、35日龄时血清TP、ALB、IgG、IgM含量显著降低(P0.05),ALT、AST、LDH活性显著提高(P0.05),到56日龄时,血清TP、IgG、IgM含量仍显著低于35日龄断奶组和42日龄断奶组(P0.05)。21日龄断奶组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含量在28~56日龄间存在显著变化(P0.05),35日龄断奶组和42日龄断奶组血清TG、CHOL含量在整个试验期内均无显著变化(P0.05)。35日龄断奶组血清TP、ALB、IgG、IgM含量以及ALT、AST、LDH活性除在42日龄时与42日龄断奶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时间点与42日龄断奶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35或42日龄断奶的五指山仔猪在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机能方面优于21日龄断奶的五指山仔猪。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溶体系的毛竹竹材木质素分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竹材为原料,经球磨分别通过LiCl/DMSO溶剂体系的溶解、再生处理、纤维素酶水解,得到的酶解残渣进行溶剂抽提、纯化,分离出竹材中的再生酶解木质素(RCEL)。  方法  木质素化学成分按照标准方法测定,木质素结构单元的变化通过红外、碱性硝基苯氧化、核磁共振波普分析,采用X射线衍射比较再生前后的纤维素结晶区变化。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木质素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结果  经由化学成分结果得知:RCEL的得率和纯度都较高。经红外、元素分析、硝基苯氧化、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等手段表征表明:分离得到的竹材RCEL为GSH型木质素,缩合程度略高于纤维素酶解木质素(CEL),其中,紫丁香基结构单元含量较高,达50%,分离过程中结构单元比例没有变化。从分子量及其分布来看,竹材RCEL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都较高,分离过程中木质素降解较少。经X射线衍射分析,经LiCl/DMSO体系溶胀处理后纤维素的结晶度有所下降。RCEL木质素热失重温度为200~600℃,600℃后失重趋于稳定,木质素缩合程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热解特性。  结论  基于LiCl/DMSO溶剂体系的分离方法,对木质素大分子结构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碳水化合物有很好的降解作用,可以改变纤维素结晶区的结构,降低结晶度,从而能促进纤维素的降解,提高酶解效率,有利于高效分离CEL。与传统分离方法得到的球磨木质素(MWL)、CEL相比,经过LiCl/DMSO溶剂体系处理后得到的竹材RCEL,能较好地代表竹材的木质素。  相似文献   
3.
单克  帅健  杨光  孟伟  张浩 《油气储运》2020,(5):530-535
为充分利用油气管道历史失效数据,减少失效概率评估过程中的主观性,提出油气管道基本失效概率的概念及评估方法。对美国管道及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局数据库的油气管道里程数据、事故数据及失效因素数据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基于事故统计的方法评估油气管道基本失效概率。结果表明:美国危险液体管道、输气集气管道、配气管道发生一般事故的基本失效概率分别为1.29次/(10^3 km·a)、2.17次/(10^4 km·a)及4.08次/(10^5 km·a),发生较大事故的基本失效概率分别为4.58次/(10^4 km·a)、1.41次/(10^4 km·a)及2.38次/(10^5 km·a),发生重大事故的基本失效概率分别为9.09次/(10^6 km·a)、9.79次/(10^6 km·a)及1.11次/(10^5 km·a)。美国基本失效概率可作为油气管道失效概率评估的基准线,也可作为风险可接受标准的依据,但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国管道风险评价,需对其进行修正,建立适用于中国管道的失效数据库。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高效地检测土壤交换性铝含量,探寻适宜的检测方法。比较分析了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铝试剂法和羊毛铬花青R比色法所测交换性铝的差异性、精密度、准确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所测交换性铝无显著性差异。但羊毛铬花青R比色法的精密度优于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和铝试剂法,羊毛铬花青R比色法平均回收率达99.28%,准确性高于另2种方法。羊毛铬花青R比色法的线性范围在0~0.32 mg/L,对应吸光值范围在0~0.778;铝试剂法的线性范围在0~0.8 mg/L,对应吸光值范围在0.006~0.157;与铝试剂法相比,羊毛铬花青R比色法的线性范围小于铝试剂法,但其吸光值范围大于铝试剂法。羊毛铬花青R比色法显色剂与显色物质吸收峰间隔较远,测定背景干扰小,方法灵敏度较高。羊毛铬花青R比色法检测单个样品的平均用时为4.2 min,检测效率高于另2种方法,且操作简捷,适用性较高。因此,推荐羊毛铬花青R比色法为土壤交换性铝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砂磨赤霉素浸种、浓硫酸酸蚀和热水浸种3种硬实破除方法对悬岩棘豆和米尔克棘豆种子萌发率、萌发进程及平均萌发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砂磨赤霉素(200 mg/L)浸种和浓硫酸酸蚀2种方法均可以显著提高(p0.05)2种棘豆的萌发率,加快种子萌发进程,缩短平均萌发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悬岩棘豆和米尔克棘豆的萌发率分别从27.0%和4.0%提高至97.0%和86.0%;平均萌发时间分别由8.9 d和8.1 d缩短至1.6 d和2.1 d。时间长短的控制是处理时的关键问题,2种棘豆砂磨赤霉素处理均以24 h为最佳,浓硫酸处理分别以5 min和10 min为最佳。热水浸种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2种棘豆的萌发率,但对萌发进程和平均萌发时间几无影响。悬岩棘豆在砂磨后用200 mg/L的赤霉素处理24 h时萌发最好,而米尔克豆种子在浓硫酸处理种子10 min时萌发最好。  相似文献   
6.
Forest losses or gains 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critical processes modulating the carbon flux between the biosphere and the atmosphere. Timely, accurate and spatially explicit information on forest disturbance and recovery history is required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xisting forest management. The major objectives of our research focused on testing the mapping efficacy of the vegetation change tracker (VCT) model over a forested area in China. We used a new version of VCT algorithm built upon the Landsat time series stacks (LTSS). The LTSS consisted of yearly image acquisitions to map forest disturbance history from 1987 to 2011 over the Ning-Zhen Mountains, Jiangsu Province of east China. The LTSS consisted of TM and ETM+ scenes with different projections due to distinct data sources (Beijing remote sensing ground station and the USGS EROS Center). The validation results of the disturbance year maps showed that most spatial agreement measures ranged from 70 to 86 %, comparable with the VCT accuracies reported for many places in USA. Very low accuracies were identified in 1995 (38.3 %) and 1992 (56.2 %) in the current analysis. These resulted from the insensitivity of the VCT algorithm to detect low intensity disturbances and also from the mis-registration errors of the image pairs. Major forest disturbance types existing in our study area were identified as agricultural expansion (39.8 %), urbanization (24.9 %),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 (19.3 %), and mining (12.8 %). In general, there was a gradual decreasing trend in forest cover throughout this region, caused principally by China’s economic, demographic, environmental and political policies and decisions, as well as some weather events. While VCT has largely been used to assess long term changes and trends in the USA, it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assessing landscape level change elsewhere throughout the world.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雏鸭重组禽流感(H5+H7)三价灭活苗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确定最佳首免日龄,将试验分为A组(种鸭免疫H5N1 Re-11+Re-12株、H7N9 H7-Re-2株、H5N2疫苗)和B组(种鸭免疫H5N2 rSD57株+rFJ56株、H7N9 rGD76株疫苗);选其孵化后的雏鸭各300羽,分别于1、7、14、21、28日龄时采血,每组随机采集100份样品,通过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进行禽流感母源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各亚型母源抗体在1日龄时平均滴度均达最高水平( 7.27log2),且离散程度低( 0.22)。两组雏鸭的禽流感母源抗体阳性率均随日龄增长而逐渐下降,7日龄时,平均滴度在4.26log2以上,群体抗体阳性率在76%以上,其中B组阳性率略高于A组;14日龄时,平均滴度都下降到2.55log2以下,群体抗体阳性率下降到25%以下;21日龄时,平均滴度均在0.43log2以下,群体抗体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结果表明,高抗体水平种鸭能够使后代雏鸭具有较高水平的禽流感母源抗体,但母源抗体保护时间较短,重组禽流感(H5+H7)三价灭活苗的最佳首免时间为7~14日龄。本研究为鸭禽流感疫苗免疫策略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初步鉴定并挖掘出猪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ORF3蛋白影响HepG2细胞核黄素代谢信号通路的lncRNA-mRNA调控网络,本试验通过构建腺病毒过表达载体,制备高滴度过表达腺病毒,介导猪 HEV-ORF3在HepG2细胞中实现过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ORF3蛋白过表达成功后,运用lncRNA高通量组学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的lncRNA并进行靶向差异基因预测,对lncRNA靶向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初步鉴定出与核黄素代谢信号通路相关的lncRNA-mRNA调控网络。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约为12 ku处出现目的条带,说明成功实现腺病毒介导猪HEV-ORF3在HepG2细胞中过表达。lncRNA高通量组学测序结果显示,共发现102个显著差异表达lncRNAs表达量上调,80个显著差异表达lncRNAs表达量下调。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初步挖掘出lncRNA(MSTRG.13995.2)和lncRNA(MSTRG.1960.1)可能是与核黄素代谢信号通路相关的显著差异表达lncRNA,分别通过顺式调控其靶向基因APC-5和FLAD1来影响核黄素代谢信号通路。本试验初步鉴定出lncRNA(MSTRG.13995.2)-APC5和lncRNA(MSTRG.1960.1)-FLAD1可能是影响HepG2细胞核黄素代谢信号通路的lncRNA-mRNA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9.
小麦持久条锈病抗源品种89144(BJ144)芒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别以小麦持久条锈病抗源品种89144-2-3-11-2、89144-2-14-4-1-2为父本,感病小麦品种铭贤169为母本进行常规杂交,F1代种子单粒播种,在F2代成株期进行芒的分离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顶芒品系和全芒小麦杂交后,2组合F2代群体芒的性状分离均符合1∶2的理论比例,全芒对顶芒均为显性,且全芒受1对显性基因的控制。这是否说明小麦芒性或顶芒还存在隐性性状的可能,抑或与该小麦材料是外源DNA导入小麦的变异后代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亚麻酸是胡麻脂肪酸组成的主要成分,也是胡麻品质改良的主要目标。为深入研究胡麻亚麻酸含量的遗传规律,基于6个世代遗传群体(P_1、F_1、P_2、B_(1:2)、B_(2:2)、F_(2:3)),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胡麻亚麻酸含量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胡麻亚麻酸含量符合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在亚麻酸含量的遗传控制中具有重要贡献;B_(1:2)、B_(2:2)和F_(2:3)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3.59%、46.95%和53.9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5.60%、19.35%和14.43%;通过群体品质分析,筛选出高亚麻酸材料15份,高含油量材料7份,这些优异材料为胡麻品质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