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林业   6篇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1 年生中国无忧花实生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 3 因素 3 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其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中国无忧花的科学合理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合理的氮磷钾配比施肥可以促进中国无忧花幼苗的生长,不同施肥处理下各生长及光合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 T4(N2P1K2)施肥处理对无忧花幼苗株高、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及总生物量的促进效果最佳;T5(N2P2K3)施肥处理对无忧花幼苗地径、叶面积、叶周长、净光合速率、CO2吸收的促进效果最佳。T1(N1P1K1)施肥处理对无忧花幼苗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促进效果最佳。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T5(N2P2K3)施肥处理(尿素 2.0 g/ 株,过磷酸钙 1.6 g/ 株,氯化钾 3.0 g/ 株)是本次试验下对中国无忧花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广西盾翅藤的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广西西部的6个广西盾翅藤野生地理种源(靖西、龙州、大新、崇左、平果、大化)进行实地调查、采样、引种,对5个叶表型性状(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叶面积、叶周长)及5个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而后进行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游离脯氨酸含量在种源间差异显著,其余9项指标在种源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所有指标种源内变化幅度为1.41%~71.84%,种源间性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可溶性蛋白含量(29.93%)、叶面积(19.98%)、游离脯氨酸含量(17.24%)、总叶绿素含量(11.39%)、叶宽(11.05%)、类胡萝卜素含量(10.97%)、叶长(10.47%)、叶周长(10.33%)、叶形指数(8.51%)、可溶性糖含量(7.10%)。生理指标的变异程度总体大于叶表型性状。各类指标与种源地海拔、年平均气温、年均降水量、无霜期4项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当种源地往东、北方向发展时,叶片先逐渐变狭长,而后逐渐变小。随着种源地的变化,生理指标呈现不同的变...  相似文献   
3.
形态标记作为一种易于识别的多态性形式,在遗传多样性分析、植物亲缘关系鉴定与良种选育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亦可作为其他标记方式的重要参考.随着植物种质资源与新品种选育等研究方法的逐渐成熟,对部分植物性状的描述趋于完善.但植物具有种类繁多、性状复杂等特点,大多数植物尚未出台成熟的表型性状描述规范及标准,且植物形态的建成...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光照条件对豆腐柴(Premna microphylla)生理特性的影响,测定露天(光照强度100%)、林下(光照强度65%)及棚下种植(光照强度30%)3种环境下豆腐柴植株的光合生理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对光合作用影响极显著。随光照强度降低,Pn呈先增后减的趋势,Gs、Ci及Tr均逐渐增大。光照条件对光合色素含量影响极显著。随光照强度降低,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均逐渐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光照条件对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及MDA含量影响极显著,对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显著。随光照强度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逐渐增加,游离脯氨酸含量逐渐减少。对各项指标进行隶属度分析,结果表明棚下种植时豆腐柴植株生理状况最好,过强光照不适宜豆腐柴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5.
荫生植物园是一类展示荫生植物生境及景观的植物专类园,承担着保护植物多样性与科普展示的重要功能。为加深对南宁市人民公园荫生植物园内植物资源及其景观现状的了解,在前人调查的基础上,对南宁市人民公园荫生植物园内的植物种类进行深入调查,并对其植物景观营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宁市人民公园荫生植物园内共有维管植物70科152属212种;其中,荫性植物及乡土植物分别占植物总种数的15.57%和36.79%,以阳性、中性树种为主;阳性树种中,外来植物数量较多,以仙人掌科(Cactaceae)、龙舌兰科(Agavaceae)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为主。观形植物86种,观茎植物71种,观叶植物156种,观花植物128种,观果植物42种,分别占比40.57%、33.49%、73.58%、60.38%和19.81%。造景时注重热带、亚热带植物景观及天际线的营造,部分区域呈现“以小见大”的景观特色。存在藤本植物匮乏、荫生特征不明显、乡土植物及耐荫树种应用较少、养护管理及景观配置考虑不足等问题。针对不足,提出加强1年生植物及藤本植物的应用,积极营造花境,在园区及沙漠温室区域间合理安排过渡...  相似文献   
6.
赤苍藤是华南、西南地区一种常见的木本蔬菜,其嫩茎叶具有很高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但目前其苗期植株培育、壮苗研究尚不明朗。针对目前其氮磷钾配方施肥研究匮乏的情况,采用“3414”施肥法,对1.5年生大新种源赤苍藤扦插苗进行追肥试验,旨在寻找一种适宜其苗期生长发育的氮磷钾肥料配比。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施肥可显著改善赤苍藤植株生长状况并促进其地上、地下部分生长发育。氮素在赤苍藤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除T2(N0P2K2)处理外,大多数处理地上及地下部分生长状况较不施肥对照组(T1,N0P0K0)有显著提升。模糊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赤苍藤植株施肥后平均隶属函数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T5(N2P1K2)>T6(N2P2K2)>T3(N1P2K2)>T14(N2P1K1)>T10(N2P2K3)>T4(N2P0K2)>T9(N2P2K1)>T8(N2P2K0)>T12(N1P1K2)>T7(N2P3K2)>T11(N3P2K2)>T13(N1P2K1)>T1(N0P0K0)>T2(N0P2K2)。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T5处理(N 1 g/株+P2O5 0.8 g/株+K2O 0.8 g/株)、T6处理(N 1 g/株+P2O5 1.6 g/株+K2O 0.8 g/株)二者综合表现最好,植株生长旺盛,新芽叶数量多,枝条生长旺盛,根系茁壮。故氮肥合理施用及磷、钾肥合理配施是赤苍藤苗期培育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种类生长调节剂对赤苍藤(Erythropalum scandens)新梢及分枝生长的促进效果,以1年生赤苍藤幼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浓度(20、50、80、110、140和170 mg/L)GA3和6-BA处理下赤苍藤幼苗地上部分生长的情况。结果表明,两种生长调节剂对赤苍藤幼苗萌芽数、新叶面积、新生及基生枝条数量、藤长增量、地径增量和一级分枝粗度增量影响不显著,对新叶数、新枝长度、枝条长度、节间数和新枝粗度影响极显著。隶属度分析结果表明,110 mg/L GA3处理下赤苍藤幼苗生长状况最佳;GA3处理下赤苍藤幼苗生长状况大多优于6-BA处理。GA3处理下赤苍藤幼苗枝条易产生徒长现象,在生产应用中仍需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探究不同种源池杉幼苗的抗旱性差异,以期为其引种驯化、抗旱种源筛选与培育、消落带植被选择及池杉抗旱性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利用不同浓度PEG-6000与Hoagland的混合液模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测定干旱胁迫对3个种源池杉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并利用抗旱指数与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个种源池杉幼苗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浙江安吉和江西分宜种源的叶绿素a、b及总含量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而广西凭祥种源的含量则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浙江安吉和广西凭祥种源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而江西分宜种源的则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经综合评价,3个种源池杉幼苗的抗旱性强弱表现为浙江安吉>江西分宜>广西凭祥。  相似文献   
9.
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特征和对安全、舒适度、活动、私密性、社交的需求,以南宁市朝阳广场为例,对广场内的老年人活动情况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发放问卷。结合调查结果得出朝阳广场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在台阶、铺装、座椅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日渐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安全性、社交、私密性、活动以及舒适度需求,根据调查得到的这些需求提出改善建议,给同类型的广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1年生观光木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N、P、K 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探究N、P、K配比施肥对观光木幼苗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旨在为观光木苗木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T6(N2P3K1)处理组观光木幼苗的株高增量、地径增量最高,适当的施肥处理有利于促进观光木幼苗的生长发育;T6(N2P3K1)处理组观光木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最低,适当的施肥处理有利于促进观光木幼苗体内的生理代谢;T6(N2P3K1)处理组的叶绿素a、b的含量最高,且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最高,适当的施肥处理有利于增强观光木幼苗的光合作用。综上所述,T6(N2P3K1)处理组(即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施用量分别为2.586、16.875、0.833 g/株)为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