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4篇
  2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1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性工业废渣长效氮肥对水稻、玉米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肥料利用率普遍较低:碳酸氢铵的年利用率仅22%,尿素为35%,既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因此能提高利用率的长效氮肥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本文对排放量巨大而具有土壤改良和作物增产效应的工业废渣粉煤灰和磷石膏进行农用改性,并将改性品与碳铵和尿素一道在一定工艺条件下制得具有缓释功能的粒状长效碳铵和长效尿素。  相似文献   
2.
以16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常规灌溉(T1)和分蘖期亏缺灌溉(T2)2种处理下油茬直播杂交水稻的分蘖状况和产量性状.结果 表明,在分蘖中期至穗分化初期进行亏缺灌溉,水稻最高茎蘖数整体上比常规灌溉处理显著降低,但分蘖成穗率除极少数品种外均显著提高.不同参试品种在2个处理下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等的变化趋势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亏缺灌溉下参试品种平均产量与常规灌溉差异不显著,其中有9个品种的产量与常规灌溉无显著差异或显著高于常规灌溉,有7个品种的产量显著低于常规灌溉.试验结果可为丘陵旱区油/麦茬直播栽培杂交水稻的阶段性非充分灌溉节水栽培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低供氮处理对杂交稻产量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供试的20个杂交稻品种产量性状及产量在低供氮处理下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有效穗数与实粒数、着粒数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实粒数与着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表现为实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着粒数结实率。[结论]以有效穗数、实粒数为主攻对象可提高杂交稻的理论产量,为水稻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油菜/小麦-水稻两熟制稻区杂交稻长龄或超长龄秧的培育提供参考,以四川盆地近年推广的部分杂交稻品种进行田间试验,探究不同类型杂交稻品种在稀播旱育秧条件下的超长龄秧苗素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稻品种超长龄秧苗素质特征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在播种规格6cm×6cm试验条件下,蓉18优188、蓉3优918和蓉优918等品种的苗高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川谷优3399、蓉优1808等品种秧苗单位茎鞘干物质发根能力和单株日均发根干重明显强(高)于其他品种;旌优127和Y两优973等品种秧苗分蘖能力和重高比明显高于其他品种。生产上可根据秧苗的素质特征制定育秧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技术背景粮食安全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稻田面积刚性减少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水稻单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增加稻农收入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杂交水稻品种(组合)的产量潜力达到800~1000kg/亩,但大面积生产仅500~600kg/亩,仅实现品种产量潜力的60%左右。要实现大面积水稻产量的提高,实现高产与优质、高效、节水、  相似文献   
6.
移栽秧龄对杂交中稻抽穗进程和成熟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4个熟期不同的杂交组合为材料进行田阃试验,研究了这些品种在4种秧龄处理下抽穗进程和成熟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较短秧龄处理下,水稻见穗期有所提前且见穗至完全齐穗所经历的时间较短,抽穗相对集中;在长龄或超长龄处理下,水稻见穗期推迟,见穗至完全齐穗所经历的时间拉长.但生育期不同的品种抽穗进程对秧龄的反应有较大差异.移栽秧龄对同一品种成熟期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7.
川西南丘陵区人工桉树林土壤养分与水分变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四川盆地西南丘陵区人工桉林土壤养分和水分变迁规律,对当地桉林可持续生产和生态安全维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变异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分析该地桉林土壤养分和水分变迁规律。结果表明:①随着树龄的增加,桉林表层土壤(0~40 cm)有机质质量分数略有增加,深层土壤(60~100 cm)有机质质量分数增加不显著;全氮、全磷和全钾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其中0~40 cm土层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变化幅度显著大于60~100 cm土层。②随着树龄的增加,桉林土壤水分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在沟槽平地1~6年生桉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以40~80 cm土层土壤水分为主;在丘陵坡地,1~3年生桉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以40~80 cm土层土壤水分为主,3~6年生桉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以6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为主。③与自然混交林相比,人工桉林对土壤养分的消耗较多。因此,可通过增加人工桉林(尤其是沟槽平地)的养分投入,缓解其对深层土壤养分的消耗,进而达到可持续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陶诗顺  王双明 《种子》2005,24(1):67-69
从川中丘陵甘薯产区生产实际出发,对甘薯良种繁育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重点就加快甘薯新品种推广,减少品种混杂,延缓品种退化,提高种薯质量和加强良种繁、供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德清县水网平原区稻茬少、免耕种麦的可行性和有关技术问题,于1985~1986年在当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和生产调查。试验以大麦为材料,把目前生产上出现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稻茬少、免耕种麦方式与当地常规种麦方式作比较。结果表明:与翻耕麦田相比,少、免耕麦田耕层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和土体气相比例减小,土壤含水量提高,上耕层土壤有效性氮和速效磷、钾含量更明显地高于下耕层。少、免耕大麦前期较早发,但由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水稻根系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5个不同品种水稻秧苗在剪根条件下当日移栽,用502型叶绿素测定仪测定其叶绿素相对含量,移栽5d后测定其根数和根长。[结果]不同品种的水稻叶绿素含量越高,其植株所发的根越多越长,并且植株干重越大。D优527和B优827、冈优827相比较,叶绿素含量的差异达0.05显著水平。优527和红优527、优827、冈优DB827相比较,根的数量差异达0.05显著水平。同一品种水稻的叶绿素含量与其所发根的数量和长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不同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和其所发根的数量和长度成正比。[结论]水稻叶绿素含量越高,其所发出的根越多越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