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5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肥对红三叶群落营养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施肥对红三叶群落地上部和地下部 1 0种营养元素的影响 ,结果如下 :( 1 )从含量看 ,施氮肥后 ,地上部B明显降低 ,地下部B明显升高 ;施磷肥后 ,地上部N、B显著下降 ,地下部K、P、N上升幅度较大。 ( 2 )就积累量而言 ,施氮肥后 ,地上部大多数元素增高 ,地下部多数元素降低或无变化 ;施磷肥后 ,无论地上部还是地下部 ,大多数元素均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探讨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并揭示其对全球含碳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的贡献与响应 ,1 998~ 1 999连续 2年在拉萨农业生态站农田用静态箱法和生物量取样法开展土壤—植被界面CO2 吸收与排放的试验研究。农作物生长季 ,以冬小麦为例 ,生长前期 (从播种到拔节 )土壤碳排放量高于植被碳固定 ,生长后期 (灌浆到成熟 )则是植被碳固定高于土壤碳排放量 ,从全年来看 ,土壤碳排放量略高于植被碳固定  相似文献   
3.
4.
营养元素在红三叶叶片分解过程中的释放动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我国北亚热带高海拔地区应用分解网袋法,研究了红三叶叶片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在分解过程中,各类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残留率的动态特征均有明显不同。根据这些特征,将其释放模式分为4类,即物理因子主导型、生物因子主导型、生物和物理双重因子主导型和化学因子主导型。  相似文献   
5.
6.
施肥对红三叶草地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氮肥各植物类群的P含量均有所降低,N含量通常有所升高,其中以野茅种群变化最为显著;施磷肥三叶种群的N、B和Fe含量显著降低;鸭茅种群的N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红三叶N、P、K、Ca、Mg元素含量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红三叶(Trifoliumpratense)各器官在不同生育期N、P、K、Ca、Mg等元素的含量,目的在于揭示其各器官对N、P、K、Ca、Mg的积累能力、对不同元素的选择性吸收以及N、P、K、Ca、Mg在各器官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红三叶不同器官对各元素的积累能力不同,N:叶>花>根>茎;P:花>叶>根>茎;K和Ca:叶>花>茎>根;Mg:根>叶>茎>花。不同器官对元素选择性吸收系列不同,根为N>K>Ca>Mg>P;茎:N>Ca>K>Mg>P;叶:N>Ca>K>P>Mg;花:N>Ca>K>P>Mg;红三叶是一种典型的N-Ca型植物。此外,K、P、K、Ca、Mg在根、茎、叶、花中的动态变化有6种基本类型,Ⅰ-渐增型(/)、Ⅱ-递减型(\)、Ⅲ-U型、Ⅳ-∩型、Ⅴ-增波型(~)、Ⅳ-降波型(~)。  相似文献   
8.
9.
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世界和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碳循环及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同时,对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储存的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碳、枯落物、放牧利用、草地开垦、火烧等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疆伊犁地区草地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李磊  朱华忠  钟华平  杨华 《草业科学》2016,(10):1963-1974
为了研究伊犁地区草地土壤碳库的空间分布规律,本研究基于146个草地样地的土壤全碳含量实测数据,结合遥感及气象数据,并利用地理学相关分析方法,构建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化模型,分析了伊犁地区草地不同土壤深度全碳含量空间格局特征,并对影响土壤全碳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伊犁地区草地不同土壤深度(0-10、10-20、20-30、30-40cm和4个土层均值)的全碳含量与海拔、年均气温、≥10℃年积温和8月份NDVI极显著相关(P0.01),与年均降水和湿润度显著相关(P0.05),以这6个生态要素建立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化模型,反演得到空间分辨率1km的不同草地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分布数据,检验结果表明空间化结果精度较高。2)伊犁地区草地0-40cm土层土壤全碳平均含量为4.251 9%,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草地土壤全碳含量呈下降趋势。3)伊犁地区空间化结果反映不同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土壤全碳含量最小值出现在伊犁河沿岸两侧及特克斯河与伊犁河交汇处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最大值均出现在南、北天山两侧,并沿着伊犁河向两侧高海拔区域逐渐增加。4)伊犁地区草地不同深度土壤全碳含量空间分布规律与草地类型分布规律一致;人为活动干扰(过度放牧、盲目开垦)对草地土壤全碳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