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
麦田小气候对第一代粘虫发生数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田小气候因子对粘虫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栽培技术及小麦生长情况不同农田小气候特点各有不同,因而影响粘虫发生数量及发育进度的变化很大;禾苗生长愈茂密,小气候相对湿度愈高,温度愈低。此种条件下,粘虫发生数量较大而发育进度较慢。杂草丛生的农田粘虫发生即多,被害严重,这可能也是受小气候因子的影响所致。预测预报时应注意这些规律。  相似文献   
2.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圣旦节前后开始出现,“厄尔尼诺”一词是西班牙文:Elni(?)o 即:“圣婴”的意思,该现象主要是由太平洋的热带海洋和大气发生异常变化造成的,海洋气象工作者认为“厄尔尼诺”年是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温异常增高的年份,如果将东太平洋赤道海温的正距平区的形成作为:“厄尔尼诺”年的开始,经历海温正距平区扩展到中太平洋的盛期,直到这一地区海温正距平消失,历时8—12个月,出现大幅度的海温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苏州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病率资料,建立了一套灰色动态模型,对该地区未来10年赤霉病流行趋势进行了研究,并用1981—86年资料进行验证,得到了理想的结果。方法和结果如下:采用灰色拓扑预测方法,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苏州地区发病率资料序列上,定出10个和30个阀值,按1952—85年、1954—85年等16种和二种不同起算时间,分别得出128组和35组新数据序列,用 X_ζ~(0)数据建立 GM(1.1)模型。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海温预报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与外界天气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海洋是造成长期天气异常最可能的热源。太平洋海域热状况的异常,必然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异常,从而影响赤霉病的流行程度。所以根据前期海温,能较早地预测未来该病流行趋势。其方法和结果如下:
1.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病率为预报对象。
2.对小麦赤霉病发病前期和同期,上年1月至当年5月北太平洋逐月海面水温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了几十个高相关海区,以此作为待选因子。
3.采用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长期预报模式,得到了好的结果。这说明用前期海温直接预报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正> 粘虫 Mythimna separata(Walker)是我国粮食作物上的重要害虫。目前关于粘虫发生趋势预报,以小尺度短期预报为多,大尺度长期预报尚不多见。因此,准确作出二代粘虫发生趋势长期预报,对指导中、短期预报及防治准备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预报对象大尺度和小尺度两类。以我国  相似文献   
6.
我国小麦赤霉病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项研究得出:暖雨日≥2天的年出现频率≥6.25%、≥62.5%,暖雨日≥6天的年出现频率≥50%、≥25%,暖雨日≥2天的年出现频率≥31.25%等敏感指标;并以此分析了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界线、常发界线、极重病界线、重病界线、次偶发界线;将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地域分布划分为赤霉病发生气候带(Ⅰ)和赤霉病不发生气候带(Ⅱ)。Ⅰ带又分为四个气候亚带,即冬小麦赤霉病常发气候亚带(ⅠA);冬小麦赤霉病偶发气候亚带(ⅠB);春小麦赤霉病常发气候亚带(ⅠC);春小麦赤霉病偶发气候亚带(ⅠD)。并将四个气候亚带划分为10个气候区,即冬小麦赤霉病极重病气候区(ⅠA#-1)、重病气候区(ⅠA#-2)、中等病气候区(ⅠA#-3)、偶发气候区(ⅠB#-1)、次偶发气候区(ⅠB#-2);春小麦赤霉病极重病气候区(ⅠC#-1)、重病气候区(ⅠC#-2)、中等病气候区(ⅠC#-3)、偶发气候区(ⅠD#-1)、次偶发气候区(ⅠD#-2)。该研究结果客观的揭示了赤霉病的地域分布规律 ,可为做好区域性长期预报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小麦赤霉病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
从气象因素分析1987年稻飞虱大发生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年我国南方稻区稻飞虱发生量大、迁入早、峰次多、范围广、增殖系数高、暴发危害期长,这些均属历史上罕见。本文从气象因素分析导致如此大发生的原因是:1.暖冬少雨,有利于飞虱越冬;2.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春季偏北夏季偏南、持续西伸,有利于稻飞虱迁入;3.凉夏暖秋、夏秋多雨,有利于一季稻飞虱增殖;4.5月份温暖多雨,有利于早稻飞虱数量激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