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降低等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小麦产量的精确估算对我国粮食生产宏观调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作物模型和遥感数据相结合来提高作物大区域产量估测的精度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影像数据对冬小麦种植区和生育期最大叶面积...  相似文献   
2.
播期和品种变化对马铃薯产量的耦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铃薯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栽作物,随着气候向暖干化发展,其产量的稳定对保证该地区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播期和品种耦合对农牧交错带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基于分期播种和品种比较试验的生育期和产量数据对APSIM-Potato模型进行调参和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模型设置连续模拟情景,比较不同耦合方式的产量及保证率,分析农牧交错带雨养马铃薯的最佳播期和品种耦合方式。结果表明:APSIM-Potato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熟性马铃薯品种的生育期和产量,不同品种生育期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6.3 d,不同品种产量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小于7.6%。雨养条件下,农牧交错带不同播期和品种耦合下马铃薯的多年平均鲜重产量为10 494 kg·hm-2;中熟品种‘克新一号’晚播(6月1日播种)的平均产量最高,为12 153 kg·hm-2,且可以保证在66.7%的年份产量高于不同耦合方式的平均值,较早播(4月26日播种)和中播(5月15日播种)的平均鲜重产量分别高16.3%和7.0%,较同一时期播种的早熟品种‘费乌瑞它’和晚熟品种‘底西芮’分别高18.7%和17.2%。本研究揭示了农牧交错带马铃薯播期、品种和环境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播期推迟和选种中熟马铃薯品种是应对气候暖干化的重要方式,为该地区马铃薯适应气候变化和保证稳产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贺付伟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0):28-32+38
选取中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区4个典型站点,利用1981—2010年气象数据和马铃薯生产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种植区马铃薯生产潜力和产量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方一作区马铃薯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其次是中原二作区和西南混作区较为接近,南方二作区光温生产潜力最低。北方一作区和中原二作区光温生产潜力呈不显著下降趋势,西南混作区呈显著上升趋势,南方二作区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和西南混作区气候生产潜力(雨养产量)较为接近,南方二作区则较低,4个区域都呈显著下降趋势。马铃薯光温-气候产量差北方一作区最高,其次是中原二作区和西南混作区,最低是南方二作区。水分是北方一作区缩小产量差的主要限制因子,增加灌溉量后产量有较大的提升,其他区域的马铃薯产量也有很大提升的空间。马铃薯气候潜力-实际产量差值是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较为接近,其次是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最低。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尚未达到气候生产潜力的上限,在雨养农业地区除了灌溉以外,还可通过其他管理措施来提升实际产量,降低产量差。中原二作区和南方二作区出现了气候-实际产量差值低于0的情况,说明这2个区域的实际产量已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