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农学   1篇
  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词义是现代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义素分析法对词义进行剖析,能够清楚地显示词义的内部结构。在释义、考察词语组合以及同义词的辨析中引入义素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对词义囫囵吞枣的现象,从而准确地把握和运用词义。  相似文献   
2.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含量及其稳定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热重分析法在反映SOM含量与热稳定性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的潜力而受到重视。探究不同成土模式下黑土SOM热稳定性在剖面尺度的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黑土资源保护与碳固定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在东北典型黑土区采集了相对稳定地形条件下(平坦)自然发育的3个典型黑土剖面和非稳定地形条件下(有地表侵蚀和沉积)受侵蚀堆积过程影响的2个黑土剖面,采用热重分析法,基于不同温度区间的质量损失,分别以Exo1(200~350℃区间的质量损失)和Exo2(350~550℃区间质量损失)代表热易分解SOM和热稳定SOM,以微分热重曲线及热重参数指标(Exo1/Exo2和TG-T50)表征不同土壤剖面的SOM热稳定性分异特征,并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讨论了SOM化学稳定性剖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稳定地形下自然发育的黑土,热易分解SOM(Exo1)含量相较于热稳定SOM(Exo2)含量随深度下降更快,Exo1/Exo2随深度减小,TG-T50随深度增加,脂肪族碳/芳香族碳减少,SOM稳定性随深度增加。非稳定地形条件下,黑土SOM热稳定性并未随深度表现出规律性下降趋势,存在深层SOM含量和Exo1/Exo2高于表层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复杂的地表历史过程导致母质和SOM来源不同。本研究证实了热重分析法在反映SOM稳定性方面的适用性。黑土中SOM稳定性的剖面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成土模式的制约,而成土模式与地貌稳定性密切相关。侵蚀过程携带的大量热易分解SOM在坡面下部及流域沉积地形部位堆积,由于埋藏作用,这些热易分解SOM可以长期存在于深层土壤中。然而,非稳定地形区域一旦再遭侵蚀,这些埋藏的不稳定SOM很可能再次启动分解过程,同样可以导致大量埋藏的“老碳”被释放,成为黑土区碳排放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盐胁迫对植物各营养器官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胁迫条件下,植物为了提高自身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持物种的延续性,其结构形态势必发生变化。盐渍土在中国分布面积广泛,盐渍土上的作物由于受到各种胁迫作用,导致生长发育不良、农作物减产等问题,所以解决盐渍土对作物胁迫的问题刻不容缓。笔者从植物根、茎、叶形态结构方面阐述了盐胁迫对植物影响,解析植物在形态学的耐盐机理,为选育耐盐品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是奶牛乳腺合成共轭亚油酸(CLA)的关键酶。奶牛日粮饲喂35 d豆油后,与不添加豆油的对照组相比,抑制了奶牛乳腺组织SCD基因mRNA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亚油酸对乳腺SCD酶基因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土壤磁化率是古环境重建的常用代用指标,对表土磁化率与现代环境的关系研究有助于理解磁化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当前,区域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变化成因认知的缺乏限制了磁化率作为古环境重建重要代用指标的精准应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青藏高原的254个样点表层(发生层A层)土样,测定土壤磁化率和其他土壤属性,结合母质、气候、地形和植被等数据,阐明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磁化率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母质类型之间,表层土壤磁化率(χlf)无显著差异,百分频率磁化率(χfd%)差异显著,黄土和砂页岩风化物>冰碛物和结晶盐风化物,其他母质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之间,表层土壤χlf无显著差异,χfd%差异显著:森林和旱地>草地>荒地。(2)各因子对土壤磁化率影响,植被>理化性质>地形>母质。(3)空间分布上,东南部的χlf和χfd%均显示较高值。χlf空间分布呈由东南向西北降低的趋势,高值区位于东南部边缘,低值区位于腹地。χfd%空间分布规律与χlf相似,高值区位于东部偏南,低值区位于西部。此外,χlf和χfd%的空间分布规律与青藏高原植被分区相吻合。因此,磁化率能更好地指示植被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6.
谷俊  杨飞  李德成  宋效东  张甘霖 《土壤》2023,55(4):871-879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动态是有机碳输入输出平衡和土壤固持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主要受生物气候条件控制,而后者则主要受黏粒及无机矿物等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沿海拔梯度选择表土地形序列作为“自然试验场”,探究祁连山区SOC含量及组分变化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该地形序列土壤母质主要来源于黄土沉积,土壤黏土矿物以绿泥石和水云母为主,指示该区域的整体弱风化特征。在巨大的水热梯度影响下,地形序列内土壤成土强度差异明显,低海拔地区土壤含有碳酸盐,随着海拔上升,碳酸盐物质逐渐淋失,SOC和铁铝氧化物含量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铁铝氧化物是SOC含量及组分方差的主要解释变量。偏相关分析显示,当控制铁铝氧化物后,气候对SOC含量及组分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气候对SOC的影响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属性,造成铁铝氧化物等属性的差异,间接影响SOC的长期固存,且该机制主要作用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组分。本研究对理解SOC固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