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13篇
  4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综述农业水权转让补偿额的确定方法的基础上,对农业水权转让补偿额的成本收益分析法、替代成本法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基于改进的Shapley值法的农业水权转让补偿额确定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离差平方法构建了综合多种方法优点的农业水权转让补偿额的综合确定模型.最后将该模型运用于东阳义乌水权转让案例中,计算得出了较合理的农业水权转让补偿额.  相似文献   
2.
作物干旱胁迫补偿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作物生长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逆境胁迫之一,在一定范围的干旱胁迫后复水短期内,作物在生理生化代谢和生长发育等方面产生补偿或超补偿效应的正面效应,以弥补干旱胁迫期间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和损失.补偿效应是作物抵御逆境胁迫的重要调节机制,也是对作物进行有效水分调控,实现节水高效农业的主要生理依据.文中从生长、生理生化、代谢及产量补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可从胁迫-复水条件下作物农艺及生理指标的补偿机制,光合作用的补偿规律及反馈机制,水分胁迫后补偿效应的效益评价3个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完善和丰富生物性节水理论和指导农业高效用水管理,发展节水灌溉和提供作物水分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灌溉水价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讨灌溉水价改革的相关问题,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灌溉水价改革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定义,分析了传统利益相关者的属性,对关键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认定,研究了灌溉水价改革驱动下相关利益主体的互作关系及其演变规律,以此提出了灌溉水价改革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我国农业节水补偿中的政府补偿和交易补偿2类节水补偿途径和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技术补偿、其他补偿等补偿方法的基础上,分析甘肃省张掖市农业节水补偿措施,探讨目前张掖市农业节水补偿措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节水农业分区是促进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缓解农业用水短缺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江苏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用水量大的现状,进行该地区节水农业分区,并提出各区域节水农业发展模式。选取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灌排方式、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因素方面的资料,并构建节水农业分区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遴选节水农业分区关键指标,采用聚类方法,对江苏省13市65县进行节水农业分区,结合分区结果及江苏省各县域实际情况,将该区域分为6类。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及节水农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了各区域的节水农业发展模式,为江苏省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节水灌溉作为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手段,其长效管理和持续运行至关重要,合理的补偿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节水灌溉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节水灌溉效益价值评估、节水灌溉补偿机制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以节水灌溉综合效益和节水主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节水灌溉补偿为主攻方向,从节水灌溉综合效益产生机理与补偿机制理论框架,节水灌溉综合效益价值评估与补偿标准确定,基于选择模型的节水灌溉补偿客体受偿意愿3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节水灌溉补偿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界定节水农业综合效益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提出节水农业综合效益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基于单位化约束条件的综合集成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以货币为衡量标准的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估模式。以皂河灌区为例,对节水农业经济、环境、社会及综合效益进行估算,即估算节水农业实施后年效益流量,分析节水农业效益价值动...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低山丘陵地区优先流形态特征,该研究以南方典型低山丘陵区—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三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和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亮蓝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室内图像处理的方法,定量分析不同位点(田内、过渡带、田埂)土壤染色面积比、染色路径和优先流类型差异。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染色面积比(stained area ratio,SAR)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急剧降低,水田平均SAR高于旱地和林地,SAR差异主要体现在20~40 cm,不同位点平均SAR总体表现为田内高于过渡带和田埂;各样地不同位点染色路径数(staining path number,SPN)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整个剖面平均SPN林地最多,且大部分分布于田内,水田和旱地各位点平均SPN分布则相反。各土地利用方式下田内、过渡带水流类型0~15 cm为均质流/非均质指流,15 cm以下均为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田埂水流类型为高相互作用大孔隙流。水田的SPN和SPW<4 mm占比(SPW:stained path width,染色路径宽度)最大;不同位点下田内SAR、SPW较其余两个位点大;除SPW<...  相似文献   
9.
为江苏省丘陵地区茶园推广喷灌技术提供合理的灌溉指导,研究了喷灌条件下不同水分调控对该地区白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设置了茶叶根区(土壤地表以下)40 cm处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限控制灌溉:65%、75%和85%,并以未灌溉作为对照,每个处理重复3次,按随机区组布置。采茶后测定新梢芽叶性状、叶片干重、叶面积、产量,并分析各处理下白茶的经济效益。从对茶树新梢芽叶形状影响来看,喷灌可加深叶色,增加百芽重;从叶片干重和叶面积来看,喷灌能显著增加叶片干重,增加叶面积;从茶叶产量来看,喷灌能明显增加产量,增产幅度为18.18%~54.55%,其中以相对含水量85%的处理增产效果最佳;从茶叶产值效果来看,喷灌较未灌溉可增加纯收入34~156万元/hm~2。茶园使用喷灌技术具有明显的增收增产的效果,且相对含水量85%的处理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定量研究大纵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之间的关系,利用ENVI对大纵湖流域2012年和2016年Landsat TM遥感图像解译,采用监督分类法将土地分为6种类型,并与水质进行灰色关联。结果表明:①大纵湖流域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两者比例超过总面积的70%。从2012-2016年,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少,主要流入林地和水域。②2012-2016年大纵湖水质指标总体均呈现先略有下降后缓慢改善的趋势。③湖泊水质整体上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灰色关联度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其次是未利用地和水域,林地、耕地和草地的灰色关联度相对较低;各水质指标与土地利用的灰色关联度差异较大。研究表明,林地、草地对水质改善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大纵湖流域上游多植树种草,有利于维护生态环境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