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及稻田氧化还原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设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和不还田两个处理,研究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田氧化还原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提高了水稻穗粒数和产量,分别提高6.3%~6.9%和2.4%~10.0%,但使有效分蘖期(移栽后25 d)稻田水体含氧量降低了19.2%~68.4%,土壤还原物质总量和活性还原物质含量分别提高了6.2%~14.2%和15.1%~86.5%,水溶性Fe2+含量提高9.7%~30.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和水稻根系活力分别下降3.6%~22.4%和13.5%~21.1%,拔节期分蘖数量和叶面积指数(LAI)分别减少9.5%和1.8%~4.3%。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增加了水稻生长前期稻田水体氧消耗量,促进了土壤还原物质积累,降低了土壤Eh和水稻根系活力,对水稻前期的群体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近年来苏州市在优质稻米产业化技术开发、品种优化、装备提升、模式创新、品牌创建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存在生产规模小而散、开发主体多而杂、政策扶持不对称等制约因素,提出了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目标定位,以及优化生产布局、构建营销模式、集聚品牌效应、加大政策扶持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杂交粳稻甬优1540品种特征特性,通过在江苏苏州地区多年开展多点试验、示范,组装集成该品种产量800~850 kg/667 m~2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并形成生产技术规程,供本地区以及生态条件相近稻区参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水稻产量与其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目的]以有代表性的44块田作为样本点,采集影响水稻产量的有关性状,并分为产量相关性状组和农艺性状组,系统运用简单相关、复相关和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全面分析。[结果]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组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其中与穗数和穗粒数的相关性较强;产量与农艺性状组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但农艺性状组可通过产量相关性状组间接作用于产量;在一定范围内,二次枝梗数越多,倒1叶长度越短,产量也越高。[结论]实际生产中,同时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是夺取高产、超高产的根本途径,但在高产水平上实现更高产,关键要在足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  相似文献   
5.
稻米产业是苏州农业的优势产业,优质稻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苏州市优质稻米产业的优势基础和存在问题,提出基地建设、加工能力、品牌营销“三提升”发展建议,以期提高地产优质稻米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苏州优质稻米产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6.
苏州地处太湖平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历来是水稻的优势产区,也是稻麦两熟制典型地区。然而随着粮食政策的不断扩大开放,长期形成的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及耕作方式使得“强稻不强、弱麦不弱”的局面难以打破,导致茬口矛盾突出、耕地承载负荷大、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愈发突出,严重制约了苏州现代农业的生态绿色及可持续发展。为此,苏州市较早探索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工作,并在首轮试行工作中总结形成了“整体推进、重点突出、补贴保底、双重监管、跟踪监测、技术示范、服务优化”为特色的“苏州模式”,为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保护改善耕地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水稻精确管理技术。[方法]对基于决策系统的水稻精确管理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和应用。[结果]精确方案水稻茎蘖数在灌浆期前高于常规方案和农户方案,不同方案叶龄相差不大;精确方案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方案,平均产量达9.75 t/hm~2,较常规方案和农户方案分别高0.28和0.82 t/hm~2,增幅分别为2.96%和9.19%;就产量结构而言,精确方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总穗粒数(穗数×穗粒数)。[结论]水稻精确管理技术能够达到节本增效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条件下太湖稻区最佳的施肥量,本研究以南粳46为材料,设置 4个肥料用量处理,分别是农民习惯施肥亩施纯氮20.0 kg和机插缓混一次施肥亩施纯氮18.0 kg、16.5 kg、15.0 kg 3个施肥量处理,研究分析了不同用肥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习惯施肥,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随着肥料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亩施含纯氮16.5 kg的缓混肥可以在保障稻米品质的同时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