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透气性良好的旱田土壤是大气CH4的主要吸收汇,对于降低大气CH4浓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三江平原选择两块旱田,分别于1987年和1993年由沼泽湿地开垦而成(分别简写为87D和93D),种植方式均为大豆一冬闲,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2003年和2004年两个生长季的CH4排放进行了野外观测,发现不同垦殖年限的两块旱田在CH4氧化速率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它们均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2003年大豆生长季内87D旱田表现为向大气排放CH4,排放量为0.68 kg/hm2,而2004年则表现为吸收大气CH4,吸收量为1.29 kg/hm2;93D旱田在2003年和2004年大豆生长季内均表现为吸收大气CH4,吸收量分别为0.57和1.07 kg/hm2,旱田CH4排放上的这种年际变化主要是由大气降水的年际差异造成的.土壤水分状况是控制CH4氧化速率的主要因素,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植物参与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氧化CH4的能力,2004年,在植物的参与下,93D旱田和87D旱田土壤与无植物处理相比对CH4的氧化能力分别提高了197.2%和268.6%.  相似文献   
2.
三江平原旱田土壤甲烷氧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气性良好的旱田土壤是大气CH4的主要吸收汇,对于降低大气CH4浓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三江平原选择两块旱田,分别于1987年和1993年由沼泽湿地开垦而成(分别简写为87D和93D),种植方式均为大豆-冬闲,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2003年和2004年两个生长季的CH4排放进行了野外观测,发现不同垦殖年限的两块旱田在CH4氧化速率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它们均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2003年大豆生长季内87D旱田表现为向大气排放CH4,排放量为0.68 kg/hm2,而2004年则表现为吸收大气CH4,吸收量为1.29 kg/hm2;93D旱田在2003年和2004年大豆生长季内均表现为吸收大气CH4,吸收量分别为0.57和1.07 kg/hm2,旱田CH4排放上的这种年际变化主要是由大气降水的年际差异造成的.土壤水分状况是控制CH4氧化速率的主要因素,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植物参与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氧化CH4的能力,2004年,在植物的参与下,93D旱田和87D旱田土壤与无植物处理相比对CH4的氧化能力分别提高了197.2%和268.6%.  相似文献   
3.
土壤颗粒态氮作为土壤有机氮中的非稳定性部分,对土壤中氮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作物的生长及增产增收也有着重要意义.试验以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内于1989年设立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冬水田平作、水旱轮作、垄作免耕和垄作翻耕等耕作方式对土壤颗粒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氮及颗粒态氮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由上到下含量逐渐降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依次为垄作免耕(1.53g/kg)>冬水田平作(1.50 g/kg)>垄作翻耕(1.31 g/kg)>水旱轮作(1.16 g/kg);颗粒态氮平均含量依次为冬水田平作(0.55 g/kg)>垄作免耕(0.46 g/kg)>垄作翻耕(0.40 g/kg)>水旱轮作(0.35 g/kg).免耕能够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但无助于颗粒态氮含量的增加.不同耕作方式下的颗粒态土碳氮比大于全土碳氮比,表明颗粒态土壤有机质易被微生物分解,是土壤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祝滔  江长胜  郝庆菊  吴艳 《水土保持学报》2012,26(3):145-148,153
以西南大学试验农场的紫色水稻土试验田为研究对象,探讨颗粒有机质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在油菜生长季内,颗粒态土质量分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范围为27.38%~32.15%,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颗粒有机碳(POC)与颗粒有机氮(PON)含量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为"U"字形,主要影响因子为TOC、TN及pH值。POC与PON分配比例的季节变化特征大体相似且均较明显,POC分配比例变化范围为24.96%~42.39%,平均值为35.73%,PON分配比例变化范围为17.19%~30.98%,平均值为22.59%。有机质的输入及其矿化分解是造成POC、PON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生长季内POC/PON介于13.96~17.28之间,极显著高于全土碳氮比,表明颗粒有机质更容易被分解和转化。  相似文献   
5.
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磷和有效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全磷储量和有效磷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缙云山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全磷含量及有效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0~60 cm土层深度下,土壤全磷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撂荒地(231.19 mg/kg),坡耕地(127.45 mg/kg),果园(114.78 mg/kg)和林地(78.52 mg/kg),全磷储量亦有此特征,为撂荒地(2.18Mg/hm2),坡耕地(1.18 Mg/hm2),果园(1.06 Mg/hm2)和林地(0.70Mg/hm2);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果园(17.64 mg/kg),坡耕地(15.24 mg/kg),撂荒地(4.11 mg/kg)和林地(3.33 mg/kg);土壤有效磷占全磷含量的百分比为果园(15.9%),坡耕地(14.6%),林地(4.1%)和撂荒地(1.7%).这些结果表明耕地弃耕撂荒后有助于土壤全磷的累积,但其土壤的供磷水平降低;林地开垦为坡耕地和果园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含量,并使得坡耕地和果园土壤的供磷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