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豆叶面积变化对田间微气象条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1977~1981年和1987~1989年,分别在绥化、哈尔滨和合江地区的田间试验和生产调查,发现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大小可造成不同的田间微气象环境条件,叶面积指数6左右时,植株似倒非倒,株间采光量和CO_2分布较为合理,光合效率高,大豆单株生育良好,群体产量高;在生产上可依据当地土地条件、施肥水平、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方式用叶面积动态变化方程式计算出适宜的密度,以使大豆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保持在6左右,创造较理想的田间微气象效应。  相似文献   
2.
3.
4.
在我省南部黑土地区旱作条件下,玉米和谷茬种大豆轮作环节上,旋耕比翻耕更好的疏松了表土,并使下层保持紧实,这种“上虚下实”的耕层构造,使之干旱时期土壤保水较多和多雨时期贮水较多,相伴以土壤中有效氮、磷的增加。旋耕土壤水肥状况的改善,促进了大豆出苗和生长,植株经济利用水分,抗旱性增强,产量提高。旋耕的作业次数少,节约油料,成本降低和工效显著提高,因此,在我省旱作条件下,某些轮作环节上以旋耕代替翻耕不仅完全可行而且经济有效。通过中间试验明确了旋耕技术适应地区和推广范围,而在生产条件下示范试验,确定了进行旋耕之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前期较早形成较繁茂的营养体,而后期相对来看又不过份郁闭的群体长势,有利于通风透光,光合效益高,是高产型长相和结构形式;就一般年份来说,限制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水分,窄行距大豆地块有利于保水;黑龙江省现有的几个大豆品种,最大叶面积指数在6左右、密度在35~45万株/公顷情况下,株间微气象环境较为适宜,大豆产量高;倒伏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有严重影响,垅作能相对减轻倒伏程度,而且垅作比平作能相对提高地温。  相似文献   
6.
三江平原地区农作物低温冷害发生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温冷害是影响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作物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主要气象灾害.5~9月日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平均值0.5℃以上时,即产生低温冷害.1949~1986年间,本区共发生10次低温冷害年,气候概率为28%.平均每个低温冷害年粮食作物减产14.3%、总产减少3~6亿kg.低温冷害关键期是5、6、8三个月气温,玉米、大豆与5、6二个月气温相关显著,水稻与8月气温相关显著,r值分别为0.609、0.629和0.637.冷害类型以延迟型为主,水稻兼有障碍型冷害.本区低温冷害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和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每当太阳黑子出现极大、极小值或出现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时,大多是低温冷害年.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的西部和西南部属于半干旱地区,年雨量400~500毫米,且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大,春旱频率尤大,土壤瘠薄,保水能力差,每年因春旱造成缺苗、补种和毁种的面积很大。如肇州县1976~1984年平均每年干旱的成灾面积为42.18万亩,减产一般达到20%。在没有灌溉的旱作条件下,如何利用抗旱耕种方法,把伏秋雨水积蓄在土壤中,以减轻春旱,作到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