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22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35篇
  27篇
综合类   163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75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基于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表型变异,通过相关性、主成分以及聚类等分析,对9个硬叶兜兰野生居群的22个表型性状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探究硬叶兜兰居群间及居群内表型多样性,为硬叶兜兰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硬叶兜兰在居群间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居群内变异较少。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64%,居群间表型分化高于居群内表型分化。22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范围为9.52%~31.48%,9个居群平均变异系数为14.55%~18.51%,在表型间差异显著,在居群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花纵径等花部性状和株高等营养性状是硬叶兜兰变异的主要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中萼片长和花瓣长与大部分性状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冠幅、叶片数等营养性状与海拔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花横径、花纵径等生殖性状与海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居群可以聚类为3个类群,和硬叶兜兰地理分布距离一致。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甜菜夜蛾高毒力球孢白僵菌BD-B015菌株的可湿性粉剂配方,通过孢子粉萌发率、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润湿时间、相容性和分散时间等试验,筛选确定出载体、湿润剂和分散剂种类,并对制剂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检测。配方结果如下:孢子粉30%,载体高岭土60%,润湿剂拉开粉BX 5%,分散剂HK-2302 5%。可湿性粉剂各项指标为:含孢量400亿孢子/g,润湿时间69 s,有效成分悬浮率94.6%,干燥减重1.7%,98.4%通过200目标准筛,均达到国家标准GB/T25864-2010。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田间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主要寄生性天敌索线虫科线虫的寄生动态及防控效果,于2013—2015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通过田间调查和线虫罩笼法研究了索线虫科线虫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寄生动态以及优势种长沙多索线虫Agamermis changshaensis Bao,Luo et Luo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长沙市,索线虫科线虫寄生白背飞虱始见期为6月底至7月初,1个月后出现高峰期,基本与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同步;对褐飞虱寄生高峰期早稻多发生在7月中下旬,而晚稻在8月底至9月中旬。索线虫科线虫对白背飞虱雌虫、高龄若虫和雄虫最高寄生率分别为16.95%、14.81%和7.69%;而对褐飞虱雌虫、高龄若虫和雄虫最高寄生率分别为43.33%、20.93%和11.63%。2014年和2015年罩笼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45 d长沙多索线虫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分别为36.11%和33.19%。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多索线虫可以作为水稻稻飞虱绿色防控的一种重要辅助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试验选用不同颜色LED杀虫灯诱集鸡腿菇害虫,调查危害鸡腿菇的害虫种类,研究不同颜色杀虫灯对害虫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食用菌主要害虫为双翅目害虫,眼蕈蚊科是优势害虫,占70.66%,其次为瘿蚊科和蚤蝇,分别占17.50%、5.18%。绿色、白色、黄色杀虫灯对害虫总量的诱集效果远高于蓝色和粉色杀虫灯,而且前三种杀虫灯对鸡腿菇眼蕈蚊科的诱集效果好于后两种;绿色杀虫灯对瘿蚊科的诱集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灯具;蓝色杀虫灯对蝇科有更好的诱集效果。在五个杀虫灯中,绿色对许多重要的害虫显示出良好的诱捕效果,包括眼蕈蚊科,瘿蚊科,和蚤蝇科。  相似文献   
5.
姜文  赵鑫 《今日养猪业》2021,(3):101-102
随着禁抗时代的到来,畜牧业研究者在寻找抗生素替代品上做了大量试验,效果较为理想的添加剂主要有微生态制剂、酸化剂、植物提取物、酶制剂、抗菌肽等.其中,酸化剂是一种安全、高效,具有抗菌、促生长等功能的饲料添加剂,在畜牧养殖业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也受到养殖户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6.
以Packet Tracer 5.3.2仿真软件为基础,构建了计算机网络安全虚拟实验室,介绍了Packet Tracer 5.3.2仿真软件提供的网络安全技术;以广域网安全实验为例,从终端安全接入、无线局域网加密技术、路由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列表和基于上下文的访问控制等方面论述了广域网安全实验的内容,通过实验拓扑结构的设计和IP地址规划、安全协议的配置和实验结果测试等步骤完成仿真实验;旨在锻炼学生设计、配置和测试网络安全的能力,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理论和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研究当归熟地育苗试验及大田栽培试验,分析当归产区熟地育苗的适宜播期和播种量。【方法】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播期和播种量当归熟地育苗试验,测定当归种苗形态指标及产量,移栽后统计成活率、早期抽薹率、植株特征,采挖后测定药材产量及阿魏酸含量。【结果】 不同播期和播种量育成当归种苗在大小、产量及移栽后成活率、早期抽薹率、形态指标、药材产量及阿魏酸含量方面均有差异。第1、2播期所产当归种苗单根重在0.45~0.63 g,符合生产要求。第2播期5 kg/667m2的播种量下药材产量比同播期7 kg/667m2的高76.26%,且早期抽薹率为0。【结论】 熟地育苗应在6月下旬进行,播种量控制在5~6 kg/667m2,苗龄控制在110 d,可获得符合生产要求的当归种苗。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农机作业服务的作用效果,基于中国15 个小麦主产省(自治区)2007—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估算,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研究农机服务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并解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7—2017年小麦生产技术效率逐年递增,各省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起点低的省份技术效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领先的省份,区域间不平衡逐步缩小;农机投入对小麦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通过替代效应、技术效应及分工效应等路径优化小麦生产要素配置,获得小麦技术效率的提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建议如下:规范农机服务市场,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农机补偿机制,提升政策作用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9.
作物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土壤肥力,如何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动态平衡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愈加突出,农田土壤固碳及提高氮效率成为各界科学家研究的热点。目前,保护性耕作已成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技术之一,对土壤固碳及氮素的利用具有很大的影响。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固持与氮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影响机制,对于正确评价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气候、土壤及种植制度等条件不一致,关于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氮效应结论不一。阐述了国际上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分解排放(如CO2和CH4)、氮素变化及其矿化损失(如NH3挥发、N2O排放与氮淋失)和碳氮素相互关系(如C/N层化率)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相关机理。尽管国内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已进行30 多年,但在土壤有机碳与氮素方面与国外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与氮素利用的影响机制,碳素和氮素在土壤-植株-大气系统中的转移变化,及结合农事管理等综合评价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很少。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保护性耕作在土壤有机碳固定和氮素利用方面的重点研究方向:(1)在定位试验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机制;(2)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结合环境保护与土壤可持续管理对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固碳及氮素高效利用的系统评价研究;(4)加强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氮效应的宏观研究,合理评价保护性耕措施下对农田碳、氮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0.
由于目前尚无可靠的A型-O型-AsiaⅠ型3联疫苗,所以3型口蹄疫的免疫则采用A型单苗和O型-Asia-Ⅰ型2联苗联合进行,但各疫苗的免疫时间及联合免疫程序均未进行过深入地研究,联合免疫效果有待实验的验证。通过对奶牛3型口蹄疫抗体水平的跟踪检测,最终结果表明:奶牛3型口蹄疫间相互影响不显著,在犊牛90日龄可以同时进行首免,但要左右两侧分2针注射;首免后28d以同样的方法进行2免;抗体持续4个月后进行3免;以后每隔4个月加强免疫1次,方法都与首免相同;或根据抗体监测水平及时进行补免,都会起到一个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