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耗水量变化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黑河流域水资源极其匮乏 ,加之地区上的配置不均衡和中游地区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黑河下游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已影响到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中游地区 ,该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 ,耗水量占流域耗水量的 85 %以上 ,是黑河的主要耗水区和径流利用区。本文利用黑河上游控制站莺落峡站和中游控制站正义峡站水文资料 ,分析了黑河中游耗水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黑河中游耗水量在 4.2 0× 10 8m3 左右 ,比较稳定 ;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耗水量明显增加 ,80年代耗水量比 40年代末期至 70年代增加了 2 .0× 10 8~ 2 .5×10 8m3 左右 ;90年代耗水量又比 80年代增加了 1.6 0× 10 8m3 左右。 80年代以来流域耗水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 ,这是以人类活动影响为主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对湟水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湟水流域属青藏高原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青海省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近代青藏高原受人为经济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由于流域的社会经济活动急剧发展,人口剧增,人类活动不断加强和扩大,使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现代工业的产生,工业污染日趋严重;湟水径流量逐年减少;工业用水比重逐渐增大;水上流失严重;区域小气候环境恶性化;灌区灌排不平衡,地下水位上升;生物种群和数量急剧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湟水流域的环境问题提醒我们,在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高原地区,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做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对湟水流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湟水流域属青藏高原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青海省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近代青藏高原受人为经济活动影响是强烈的地区之一。由于流域的社会经济活动急剧,人中剧增,人类活动不断加强和扩大,使这里的脆弱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现代工业的产生,工业污染日趋严重;湟水经流量逐年减少;工业用水比重逐渐增大;水寺流失严重;区域小气候环境恶性化;灌区灌排不平衡,地下水位上升,生物种群和数量急剧减少,人口与  相似文献   
4.
引大济湟工程与湟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大济湟工程是一种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湟水流域的缺水问题。对青海省的经济持续发展和湟水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及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6.
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区水沙来源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地区是青海省工、农、牧、渔业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列入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之一,在青海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黄河下游断流的日益严重,作为黄河水量主要供给地的青海境内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利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主要水文测站的资料,对境内水沙来源及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面积只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3.4%,而径流量占47.5%,输沙量只占3.86%,是黄河的主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受水区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的供水对象主要是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尤其生态环境用水占有很大的比例,当调水1.70×1010m3时,用于生态环境部分达6.30×109m3,占调水量的37.0%。重点分析了调水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指出调水工程将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水资源保障,增加受水区河川径流量;改善水环境;遏制并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解决下游由于断流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恢复并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大大提高受水区的环境容量及承载力。从整个生态环境意义上来讲,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8.
黄河源头断流现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析了黄河源头断流的成因,认为黄河源区以湖泊、沼泽为主的地貌特征,稀少的降水、年径流的丰、枯县殊,贫乏的水资源,湖面的蒸发和冬季寒冷的气候及年径流的性变化都是造成断流的原因。造成断流的主要根源是源区水资源的贫乏和湖南的蒸发。黄河源头断流有一定的周期性,是以自然因素为主影响的结果,不应把黄河源头的断流现象看成是黄河源区生态恶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延边黄牛是我国地方优良甫种之一。有关资料认为,约在100余年前,朝鲜牛就不断输入到延边地区,并在当地自然,经济条件下,和当地牛、蒙古牛以及从俄国沿海州输入的乳用型牛之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互相杂交,逐渐形成现在的延边黄牛。测定延边黄牛各系统的生理生化正常值,是研究本品种特性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开展延边黄牛进一步的育种工作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迄今为止,延边黄牛的这些指标还没有任何资料。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水沙量变化历史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主要控制站唐乃亥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2 .0 7× 10 10 m3 ,占黄河流域年径流量 5 .80× 10 10 m3 的 34 .5 % ,占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年径流量的 91.0 %。唐乃亥以上是黄河水量的主要供给地和水源涵养区之一。统计分析了唐乃亥站 1919— 1999年 81a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年径流枯水年和偏枯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2 0年代和 90年代 ,丰水年和偏丰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40 ,6 0年代和 80年代。境内年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径流量的变化 ,水沙量变化是同步的 ,相关关系显著。 90年代青海境内黄河干流来水来沙减少主要是由于年径流丰、平、枯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 90年代属偏枯水期 ,与历史上丰、枯水程度对比分析 ,90年代偏枯水期属正常 ,境内年径流量的变化没有向减少趋势发展 ,水沙量的变化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