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沙塘鳢养殖过程中出现大量暴发的烂鳃症,病鱼症状主要表现为行动迟缓,脾脏肿大,头部皮肤和鳃部溃烂较为严重,肠道出血;采集江苏省沙塘鳢主要养殖基地病料,分离病原菌,通过显微镜观察,运用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及16S rDNA同源性分析等方法,对从肠道及鳃部分离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其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点,GenBank中同源系列检索结果显示,该菌与嗜水气单胞菌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该菌对诺氟沙星的敏感性最高,人工感染选择诺氟沙星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微孢子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真核生物,有着广泛的宿主。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可以引起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病,因此而受到重视。本文简要综述了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以及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病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有效防治河蟹微孢子虫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996年,辽宁义县畜牧管理总站以市场为导向,以不断提高畜牧生产的科技含量为突破口,积极普及和推广了十大实用科学技术,实施科技承包,搞好技术服务,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畜牧生产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畜牧业经济专业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形成,推动了义县“牛羊肉食类系列化经营体系”的建设。目前,全县有各类专业村62  相似文献   
4.
PCR是目前能够特异地检测河蟹微孢子虫的最灵敏的方法。河蟹微孢子虫孢子壁坚厚不易破碎,对许多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抵抗性,常规的核酸抽提方法效果不够理想。本文通过对比PCR的结果,研究蜗牛消化酶对DNA抽提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酶作用的最佳反应条件,提高了PCR检测河蟹微孢子虫的灵敏性。结果显示:蜗牛消化酶提取微孢子虫DNA的酶促反应温度为37℃,底物浓度为20 mg,酶的使用浓度为酶/底物重量比400 mg/g,酶促反应时间为4 h。实验表明,使用蜗牛消化酶处理样品,有助于更加灵敏地检测出微孢子虫。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高河蟹微孢子虫病的检验检测能力,对河蟹微孢子虫的检疫和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于城市给排水工程而言,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良好布局都与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此,本文将对给排水工程在规划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科学的规划方案,进而使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分枝杆菌噬菌体在自然界的生存环境,深入研究噬菌体在微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奠定基础。以含柠檬酸和磷酸氢二钠的溶液为提取剂,从50份不同性质土壤中分离、纯化分枝杆菌噬菌体,电镜观察初步确定其分类;统计分析土壤类型、酸碱度、含水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碳含量对噬菌体分离率的影响。共分离纯化到13株尾病毒目肌尾病毒科的分枝杆菌噬菌体。3种类型土壤的分枝杆菌噬菌体分离率分别为暗棕壤(41.2%)>黄棕壤(25.0%)>褐土(16.7%);土壤pH值、含水量、阳离子交换量对分离率影响呈规律性:pH值和含水量分别在7.45-7.95和13.7%-21.7%时分离率最高;当阳离子交换量为20.8-28.6 cmol/kg时,分离率随之升高而升高;未见有机碳含量对分离率的影响有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7.
郭万春  陈桂芬  宫鹤  刘洪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496-11498
根据农田环境信息采集和作物节水灌溉决策的需求,设计了农田基于无线传感网的土壤水分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基于ZigBee无线通信协议设计,克服了有线传感器网络的局限性,避免了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高功耗的缺点,节点成本低、网络容量大、生存周期长,其采集的数据可为作物节水灌溉提供实时决策依据。分析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传感器节点的硬件结构、应用软件主要模块功能。系统的设计为精准农业中的节水灌溉决策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发酵饲料进行了合理饲喂,并确定了其对斑点叉尾鮰生长、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的影响。实验设置3组:持续投喂组(A)(即在膨化饲料中持续添加发酵饲料),间隔投喂组即向膨化饲料中按周间隔添加发酵饲料(B),对照组仅投喂膨化饲料(C)。实验共持续6个月。实验结束后,对斑点叉尾鮰进行称重,并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和基于液相色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分别检测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组成以及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间隔投喂组斑点叉尾鮰终末体重(FBW)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持续投喂组(P<0.05)。间隔投喂组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持续投喂组群落丰富度最低(P>0.05)。厚壁杆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蓝藻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异常球菌门(Deinococcota)是优势细菌门。优势肠道菌属包括未命名的叶绿体科中的一个属(norank_f_norank_o_Chloroplast)、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和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代谢组学分析表明,持续投喂组主要通过N-乙酰-D-半乳糖胺显著上调影响肠道菌群半乳糖和磷酸转移酶系统代谢通路(P<0.05),进而影响鱼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而间隔投喂组差异代谢产物L-丝氨酸和L-苯丙氨酸显著上调(P<0.05),影响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硫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继而影响斑点叉尾鮰能量吸收、抗炎症和免疫等能力。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鮰发酵饲料投喂方式的探索和健康绿色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为研究不同喂料模式对保育猪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选择24日龄同批断奶、体重体况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540头分3组开展喂料模式试验,对照组采取常规自动食槽干料饲喂模式,试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选用2个不同国产品牌自动粥料饲喂器并采取粥料饲喂模式,仔猪断奶试验开始至70日龄试验结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喂料模式对保育猪的胃、小肠、肝脏和肾脏等内脏器官及胴体发育影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保育猪的胃重分别提高34.56%和39.18%(P0.05),小肠重分别提高30.93%和31.49%(P0.01),肝脏重分别提高34.54%和39.96%(P0.01),肾脏重分别提高45.41%和46.11%(P0.01),胴体重分别提高45.75%和42.60%(P0.01)。小肠黏膜形态结构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保育猪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分别提高10.38%和13.30%(P0.01),空肠绒毛高度分别提高12.15%和14.54%(P0.01),回肠绒毛高度分别提高15.57%和16.63%(P0.01),十二指肠的隐窝深度分别降低9.45%(P0.05)和5.93%(P0.05)。在内脏器官发育和小肠黏膜形态各性状方面,2个试验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证明,与常规干料饲喂相比,断奶保育猪采用粥料饲喂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内脏器官及胴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提高小肠绒毛高度、降低隐窝深度,有利于维护小肠黏膜的完整性、提高其消化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