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19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秸秆覆盖是防治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该文通过模拟降雨(降雨强度为60 mm/h,降雨历时1 h)研究坡耕地在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状态下秸秆覆盖变化对产沙过程的影响。试验地位于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土壤类型为耕作铝质湿润淋溶土,试验小区为12 m×3 m,坡度为9%。处理分为5个水平的覆盖度(0、15%、30%、60%和90%)和2种土壤初始含水率(干态和湿态)。结果表明,在0、15%、30%、60%和90%覆盖度下,干态土壤平均产沙速率依次为24.5、15.8、10.4、11.2和1.0 g/(m2·h),同一覆盖度下产沙速率在模拟降雨时段内略微增大。湿态土壤条件下平均产沙速率依次为115.6、70.0、49.6、34.8和31.9 g/(m2·h),同一覆盖度下产沙速率在模拟降雨时段内下降明显。0、15%、30%、60%和90%覆盖度下平衡时产沙速率依次为52.5、30.5、22.8、19.8和15.4 g/(m2·h)。另外,5个水平的覆盖度中,30%的花生秸秆覆盖降低不同前期含水率下土壤产沙速率50%以上。因此,不同前期含水率情况下土壤产沙速率对秸秆覆盖度变化的响应非常明显,30%秸秆覆盖具有较为经济的水土保持效果。  相似文献   
2.
应用遥感技术提取水稻种植信息是农业遥感的重要内容。GF-1卫星WFV数据为农业信息提取提供了新的途径,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是遥感解译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扬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GF-1影像WFV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水稻种植信息,并实地调查验证试验结果,试图探讨GF-1数据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在水稻种植信息提取中的可行性与影响提取精度的因素。结果表明,应用GF-1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能够很好地完成扬州市水稻种植信息的提取,2016年扬州市有水稻种植面积214 524 hm~2,总体精度达到98.5%,Kappa系数0.95,面积精度达97.5%;实地考察能够提高提取精度,地形破碎程度越低,提取精度越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PCR-SSCP和PCR-RFLP技术分析了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Ⅰ)基因5′侧翼区、第5外显子、第2外显子在南阳牛、鲁西牛、中国西门塔尔牛3个牛品种中的遗传多态.结果表明在IGF-Ⅰ基因的5′侧翼区、第5外显子上未发现PCR-SSCP或PCR-RFLP遗传多态;在第2外显子中发现PCR-SSCP多态,有3种基因型AA型、AB型、BB型.对第2外显子的多态片段测序分析表明在35 bp处有碱基A→G的突变,248 bp处有碱基C→T的突变,256 bp处有碱基A→G的突变;35 bp、248 bp的碱基突变都是无义突变,而256 bp处碱基A→G的突变为有义突变,使谷氨酸变为甘氨酸.  相似文献   
4.
牛TLR4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乳房炎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TLR4通过识别病原体而激活免疫细胞,在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以中国荷斯坦奶牛、三河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共397头为研究对象,利用创造酶切位点PCR法扩增243bp的目的片段,通过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酶切来检测TLR4第3外显子的多态性,结果发现扩增产物的27bp处C到T的突变使得多态位点产生,编码的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异亮氨酸。A、B2个等位基因在3个群体中均有分布,A等位基因占优势(大于78%),经χ^2适合性检验,三河牛在该位点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运用SAS8.2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将该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奶牛乳房炎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A基因型为乳房炎抗性基因型(P〈0.05),A等位基因为乳房炎抗性的有利基因。  相似文献   
5.
牛GDF9和BMP15基因遗传变异与双胎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基因作为牛双胎性状的候选基因,研究了它们在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和中国荷斯坦牛4个品种中的遗传变异,并在鲁西牛群体中研究了其多态位点与双胎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鲁西牛中GDF9基因的3′UTR发现缺失突变,而其它3个品种中没有发现该突变。对鲁西牛群体中该多态位点与单、双胎性状之间进行卡方显著性检验表明,单胎牛群体与双胎牛群体基因型分布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6),双胎牛群体的B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大于单胎牛群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突变体mRNA的二级结构与野生型相比总自由能值差异不大,但突变体mRNA翻译起始位点的二级结构稳定性明显大于野生型。在鲁西牛、南阳牛和秦川牛的BMP15基因中发现编码区第759~762位有GAAA 4个碱基存在缺失突变,但没有检测到突变纯合个体,中国荷斯坦牛中没有检测到该突变。卡方显著性检验表明单胎牛群体和双胎牛群体在该位点基因型组成差异不显著(P=0.947)。  相似文献   
6.
将带有外源基因的载体酶切纯化后与去精清的猪新鲜精液按比例混合,17℃静置处理使外源DNA进入精子头部,通过人工授精使受体母猪怀孕后产下20头仔猪,经PCR特异性片段扩增,特异片段序列测定和比对,共4头PCR结果为阳性。初步证明人her2基因已在猪染色体上整合,其整合率约为20%。本研究利用精子载体法成功获得了转基因阳性猪,为大动物的转基因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动物体型大小调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红艳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783-4787
体型大小的差异是不同动物之间最明显的表型差异,了解动物体型大小的调控机制对于揭示生命的奥秘和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以果蝇、线虫等模式生物为研究材料,对调控细胞、器官和个体尺寸大小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除了环境、营养等外在因素对体型大小的影响外,内在的微观因素(包括细胞大小与数量、DNA含量、激素水平、生长相关信号通路、特定基因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些因素通过调控细胞数量与大小进而影响器官乃至个体的大小.对影响动物体型大小的基因及其信号通路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动物体型大小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黄牛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黄牛的分布、品种分类以及其优良特性和保护内容出发,分析了中国地方黄牛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危机,从而提出了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优良的地方品种,为我国专门化肉牛新品系的培育贮备遗传素材。○中国农业科学院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品种繁多,其中鱼类:鲢鱼(白鲢)、鳙鱼(花鲢、包头鱼)、青鱼、草鱼、鲫鱼、加州鲈鱼、鳜鱼、翘嘴红鱼白、(翘嘴巴)、罗非鱼、淡水白鲳、丁鱼岁、黄尾密鲴、花鱼骨、斑点叉尾鱼回(沟鲶)、蓝鳃太阳鱼、虹鳟、鲟鱼、黄鳝、泥鳅等,其它还有中华鳖(甲鱼)、河蟹、青虾、罗氏沼虾、棘胸蛙(石鸡)、珍珠蚌等。  相似文献   
10.
牛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基因PCR-SSC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牛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基因在南阳牛、鲁西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3个牛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IGFBP3的第3外显子不存在遗传多态性;第2外显子在3个牛品种中检测到了AA、AB和BB基因型,而且A等位基因为3个牛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分布较高。3个品种中,中国西门塔尔牛AA基因型频率最高,达到0.6615,而鲁西牛和南阳牛则相对较低,分别为0.4043和0.3095。对第2外显子的多态片段测序分析表明:位于IGFBP3基因第8069bp处发生单碱基突变T→C,并导致了苯丙氨酸变为亮氨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