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转型,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对牧民生计、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未来的政策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政策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提高生态奖补标准,完善奖补资金发放办法,着力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力求实现奖补手段的多样化,不断提高政策的法制化、系统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3.
介绍了杂交水稻Ⅱ优508的特征特性与产量表现,从适时播种、培育壮苗、移栽、肥水运筹、病虫害防治几个方面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料施用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秸秆还田和施用有机肥料对砂姜黑土区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明显提高小麦成穗数;增施有机肥对产量并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草地资源不仅是一道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对草地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才能使草地的生态与生产功能得以持续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全面推行草长制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内蒙古自治区全区上下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行草长制的重要意义,从整体性治理理论出发,全面构建五级草长制体系,健全组织落实机制,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把握重点、精准施策,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草长制”实现“草长治长效”。  相似文献   
6.
马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新型特色产业,应用型马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为当务之急。面向当前经济社会大发展,内蒙古农业大学调整优化专业方向,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创业)的联动机制,构建了"四段进阶、两轮实训"的实践教学模式,凝练传承蒙古马精神,多方协同改善了人才培养条件,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系列实践经验,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了内蒙古马业的发展,总结其中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相似文献   
7.
王桥村用水方式的历史转变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农村基层组织是逐步地退出了乡村水利的供给、组织与协调工作,与此同时也就呈现出了村庄水利困境日益严重的危机。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在水利建设和维护中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这在以往的水利建设中对水利的社会组织基础是有所忽略的,这正是今后的水利建设中必须加强的。王桥村基层组织的现状不能适应乡村水利发展需求,要找回村委会的水利职责,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的党组织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对村庄工作中的指导和领导;此外还要恢复村民小组长,同时加强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8.
文中基于草地、牲畜、人口的关系分析蒙古高原三千年游牧的历史。一定的草地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牲畜,如果牲畜数量过多或放牧强度太大,超越可持续草地生产力的临界值,草原就会退化;一定的牲畜数量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人口,如果人口过多会导致人均牲畜数量太小,人口也就不可持续。人口承载力是草地可承载的人口阀值;从生活水平的角度分析,这个阀值并不是最佳的人口数量:人均牲畜数量先是随人口与牲畜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然后开始减少到最低水平。在封闭的游牧系统里,一般来说,人口承载力受生态承载力及其他因素制约,最佳承载力低于最大生态与人口承载数量。游牧是适应蒙古高原非平衡生态和保持流动性的有效选择;除草地是牲畜的限制条件外,频发的灾害和战乱调控了牲畜与人口数量,保持了草地生态平衡和游牧可持续性。如今蒙古高原已不再封闭,自然灾害也不再是调控人口的最主要因素,草原生态系统也更加日益开放,草地、牲畜、人口的关系变的更加复杂,技术创新、产权变革和生计转型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路冠军 《种子科技》2022,(20):31-33
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对当下国内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采用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核心。在传统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由于不能有效保障玉米的品种质量,在管理模式上也存在经营管理不当的现象,使玉米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需要根据当下玉米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解决在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文章深入探究了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望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