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4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准确评估不同甜玉米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稳定性和丰产性,对各试点环境的鉴别力和代表性进行划分。以 2020年、2021 年国家东南新科联合体玉米区域试验的 7 个甜玉米品种在 9 个试验地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 GGE 双标图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 年试验中,亿绿甜 16 号丰产性最好,珠玉甜 8 号次之;仲甜 9 号稳产性最好,珠玉甜 8 号、粤甜16 号次之;2021 年试验中,亿绿甜 16 号丰产性最好,珠玉甜 8 号、仲甜 9 号次之;粤甜 16 号稳定性最好,仲甜 9 号、珠玉甜 8号次之;2 年试验中,珠玉甜 8 号的丰产性、稳产性表现较其他品种相对突出,综合表现好,适应性强;9 个试点中的 8 个试点在 2 年试验中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广东广州和广东茂名 2 个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紧密的正相关关系,杭州三江、安徽滁州 2 个生态区分别为 2020 年和 2021 年理想试点生态区,对甜玉米品种具有较高的环境鉴别力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依据我校2005~2009年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参考国内外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趋势,本文提出了调整我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设想,首先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业经济管理知识融入到农学专业课课程体系中去;其次是将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机制有机地结合,搭建毕业生通向就业、通向专业化教育的平台;其三是充分重视"艰苦奋斗、拼搏向上"农学精神教育,将"基础扎实、吃苦耐劳、操作动手能力强"的农学院精神深深地贯穿到农学专业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教育中去,以形成现代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棉花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锋  刘鹏飞  杜世州  王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988-11989
介绍了棉花黄萎病的危害,综述了我国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研究和抗黄萎病育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我国棉花抗病遗传和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8个超甜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Ⅱ配制组合,分析了超甜玉米果糖含量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①果糖含量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的共同控制;②供试亲本T14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其次是亲本T4;T4×T8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高,T14×T1次之;总配合力以T14×T1组合较大,其次是T4×T8, T14×T3;③参试组合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及其变异幅度均存在较大差异;④集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之合的总配合力效应,能更好地反映各个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程度.  相似文献   
5.
为选育抗倒伏玉米品种,挖掘甜玉米茎秆强度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以甜玉米组合T49×T56的F2为作图群体,通过测定F2:3家系的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抗压强度和茎秆弯折性能3个性状进行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结果表明,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53个SSR标记位点,覆盖玉米基因组1 199.1 cM,平均图距7.83 cM。3个性状共检测到10个QTL,其中与茎秆穿刺强度相关的2个QTL位于第3、7染色体上,解释11.81%和22.15%的表型变异,与茎秆抗压强度相关的4个QTL位于第1、3、7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3.68%~33.26%的表型变异,与茎秆弯折性能相关的4个QTL位于第3、6、8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3.55%~18.58%的表型变异。第7染色体检测到1个同时控制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秆抗压强度2个性状的QTL,位于umc1015~umc1987标记区间,分别可解释11.81%和33.26%的表型变异,第3染色体检测到1个同时控制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抗压强度、茎秆弯折性能3个性状的QTL,位于umc1400~dupssr23标记区间,分别可解释22.15%、13.27%和18.58%的表型变异。3个茎秆强度性状共同检测到的主效QTL,可在育种实践中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倒伏玉米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6.
玉米小斑病是是中国温暖潮湿玉米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并有逐渐加重趋势,损失严重.笔者从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采集了4个有代表性的小斑病标样,分离提纯病原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并结合病菌生物学特性,对分离出的4个甜玉米小斑病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4个甜玉米小斑病病原菌的孢子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完全一致,孢子表面褶皱较多,孢子萌发方式大多数均由一端萌发.结合崔洋、刘克明等对玉米小斑病3个生理小种扫描电镜观察,4个标样菌株孢子符合O小种特征,因此,认为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的小斑病病原菌是同一生理小种类型(O型).  相似文献   
7.
甜玉米保鲜性状的遗传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保鲜期甜玉米自交系T3和短保鲜期自交系T15为亲本,配制T3×T15组合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结合六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保鲜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甜玉米保鲜相关指标的遗传规律及其分子基础.结果表明,甜玉米自交系T3的采后含糖量下降速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各分离世代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回交世代B1的主基因遗传率为74.63%,多基因遗传率为17.67%;B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1.98%,多基因遗传率为0%;F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67%,多基因遗传率为12.93%.  相似文献   
8.
糯玉米(Zea mays L.var.ceratina Kulesh)单株产量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且各性状之间也会互相作用. 以广东省选育的15个鲜食糯玉米杂交组合为材料,随机区组设计,调查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穗上叶数、穗位叶长、穗位叶宽、茎粗、果穗长、秃尖长、果穗直径、穗行数、行粒数、轴粗、鲜苞质量和鲜穗质量共15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15个农艺性状中果穗长、轴粗、株高、叶片数和穗位叶宽与鲜穗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表现为:果穗长>轴粗>叶片数>穗位叶宽>株高. 在糯玉米品种选育时,果穗长、轴粗、株高、叶片数和穗位叶宽等可作为关键选育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9.
甜玉米穗位叶面积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穗位叶面积有显著差异的超甜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T4和T19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以232个单株的F2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77个位点全长868.7 cM的玉米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1.28 cM。在F2群体中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玉米全基因组上检测穗位叶面积QTL,共检测到4个与甜玉米穗位叶面积相关QTL,分别位于玉米第4、5、9染色体上,可解释5.98%~11.12%的表型变异。这一结果将加快高产、耐密和抗倒伏甜玉米育种进程,实现玉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0.
甜玉米株高的多世代遗传分析与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甜玉米株高的遗传模式和QTL定位,为玉米高产、耐密和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株高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14和T4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以330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群体分离分析法(BSA法),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株高QTL。【结果】玉米株高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在各个分离世代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F2群体中,检测到的3个QTL位于第1染色体,2个QTL位于第5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7.8%~28.8%;在F2:3家系中,检测到的4个QTL位于第1染色体,4个QTL位于第5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8%~27.4%。【结论】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到的株高QTL都集中在第1和第5染色体上,形成了2个明显的株高QTL簇,这一结果与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