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7篇
  59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都市圈边缘带区位特殊,其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及驱动过程特征明显。以重庆都市圈边缘带的沙坪坝区为例,利用2006、2013年的TM遥感影像,结合RS、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利用SPSS分析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6和2013年间各类型土地转换明显,林地和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其中林地增加量最大,增加了48.41km2,建设用地增加了34.17km2。水域和耕地呈减少趋势,耕地减少量最大,减少了45.08km2,水域减少了37.50km2。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政策指向、社会驱动、经济刺激等是土地转换的主要驱动力,并据此提出了应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对三峡库区自然环境及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方法估算了三峡库区农业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结果显示2008年三峡库区耕地CO2,CH4,N2O的排放量分别为10,7,0.5万t/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山地综合立体开发模式、立体生态渔业养殖模式、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特色循环生态农业复合模式4种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相应的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生产活动的景观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峰丛洼地农业生产活动对景观的影响,从农业生产活动对峰丛洼地水文、植被及土壤的影响及其对景观格局演变的作用等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农业生产与景观演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农业生产对峰丛洼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主要是由对原始植被的破坏导致表层岩溶水循环途径的阻断及表层岩溶带产流模式的改变造成的,即地下径流转化为地表径流。农业生产活动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变化的作用主要是破坏了地表植被系统的稳定性,造成景观破碎,使景观均质性减弱,造成景观的逆向演替乃至出现石漠化。  相似文献   
4.
三峡重庆库区针对水土流失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峡库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区域土地资源安全、持续利用中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矛盾和挑战。本研究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针对水土流失建立三峡库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压力指标包括降雨压力、可蚀性压力、地形压力、土地压力、人口压力、收入压力等指标;状态指标包括侵蚀状态、肥力状态、格局状态等指标;响应指标包括利用响应和政策响应。采用层次分析、分级赋值、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三峡重庆库区土地资源安全情况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三峡重庆库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得分为2.53分,为临界生态安全。压力指标得分最低为2.25分,状态指标得分为2.58分,响应得分为3分。人为干扰是引起区域土地安全状况低下的最主要原因,紫色土广布和地形坡度大等自然地理状况是土地生态安全低下的第二大原因。为资源安全评价和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主要对普定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简要分析了气象、石漠化、坡度、植被、土壤性状等因素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水量是土壤含水量的主要控制因子;土壤含水率与湿度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不同发育程度的石漠化样地的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植被覆盖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土壤含水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厚度呈正相关;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但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赤水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风险的影响以及空间分布,以赤水河流域中游城市仁怀市作为研究区,采用GIS与RS技术与生态风险指数(ERI)模型,开展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仁怀市生态风险变化特征以及演变机理,并提出了政策保障措施。结果表明,(1)2000—2014年,区域内有林地、疏林地、水域、园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减少;(2)仁怀市土地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区域差异性,基本呈现由西南向东北转移的态势,中部地区生态风险高,建成区以及工业聚集区及其周边高,距离高生态风险区越远,生态风险等级越低;(3)整个研究区主要以中等及较高生态风险等级为主,2000年占整个研究区比例的50%以上,2014年达到65%以上。综上可知,仁怀市生态压力正在逐渐加大;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应当避免由于高生态风险区域向外延伸,造成区域总体生态风险强度加大和面积增加。应当积极开展区域生态治理与恢复,强化土地利用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多源数据,对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同时,通过与重庆市区域范围内及其它两大经济区的比较发现,该区的生态赤字最低,但是万元GDP生态足迹处于最高,说明该区相对环境承载力较强,资源利用效益最低。并且对该区生物资源账户的人均生态足迹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提出了有利于该区生态、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贵州省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及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88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系统构建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指标基础权重,运用惩罚型变权模型对贵州2007—2013年88个县(市、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3年贵州省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变化介于0.4~0.7,该时段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平均值依次为0.62、0.61、0.58、0.61、0.55、0.63和0.63,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先降后升趋势。研究区中警区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从2007年的114 117.45km~2增加至2011年的171 152.76km~2,再减少至2013年的85 495.56km~2;轻警区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从2007年的62 050.51km~2减少至2011年的4 858.6km~2,再增加至2013年的90 515.8km~2。在县域尺度上,研究区绝大部分县(市、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呈上升趋势;南明、云岩、钟山和红花岗等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区虽然降雨丰富,但由于二元水文结构较为发育,地表严重渗漏,加之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雨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受地形地貌格局影响,该区坡耕地比重较高,灌溉水源主要靠坡面雨水,如何高效收集坡面径流和进行有效节灌,是提升坡耕地综合产出力面临的首要难题。由于地质背景的特殊性,喀斯特地区地表径流系数较小,降雨产流量很少,大部分甚至全部渗入地下,集蓄利用难度大。综述了喀斯特坡面地表径流特征,影响因素,收集和利用等几个方面的进展,发现喀斯特坡面集雨设施出现蓄不满水或空置的根本原因是坡面径流系数取值远超过实际值,坡面来水量被过大估算;进一步探讨了其他影响坡面径流集蓄利用工程布设及利用效率的原因,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西南岩溶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及权重确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降雨径流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此准确预测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径流量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SCS-CN方法是目前国际上预测无径流观测资料地区降水产流的主要模型.利用黄土高原地区6个试验小区的153场径流试验资料,选取3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用方式:谷子、苜蓿和高粱,对SCS-CN方法在黄土高原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检验,优化出了适应黄土高原地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参数对降雨径流的预测精度明显优于标准SCS-CN法;优化后的λ值为0.01,优化的谷子、苜蓿和高粱地CN2 值分别是74,74,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