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4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谷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研究报道甚多,但大麦的研究却不多见.本试验的目的是探索诸产量构成因素在大麦产量形成中的相互关系,为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试验于1981~1983年在扬州江苏农学院实验农场进行.供试品种为盐辐矮早三,处理设每亩12,15,18,21和24万基本苗,随机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0.015亩,测产面积0.01亩.前茬中稻,地力中上等,采取促控促的施肥法,亩施肥折合纯氮32斤.  相似文献   
2.
从大麦器官的同伸关系出发,以主茎叶片发生的进程为指标,通过三年研究,提出大麦器官建成的叶龄模式。用以诊断生育进程和各种器官的分化、发育、生长和建成状况,为高产模式化栽培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麦植株外部形态来判断幼穗发育进程,对制订促控措施,指导生产有一定的意义.以往许多单位对大麦穗分化研究均局限于主茎穗,对分蘖发育进程尚缺乏研究.为了探索大麦在本地区高产栽培条件下,幼穗分化进程的外部形态指标,明确分蘖穗分化发育特点,我们于1981年对盐辐矮早三大麦的幼穗分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以期为看苗诊断和合理利用分蘖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灌浆强度和时间对大麦籽粒增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灌浆强度(x_1)和灌浆时间(x_2)与粒重(Y)的关系呈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 Y=ax_1~(b1)·x_2~(b2),但 x_1的相对作用大于 x_2,乃致在快增期 x_2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抽穗后缺肥加剧 x_1对籽粒增重的限制,而施肥削弱 x_1对粒重的相对影响并消除 x_1与 x_2之间的负互作。x_1对粒重的相对影响总是弱势粒大于强势粒,但弱势位 x_1和 x_2  相似文献   
5.
三高产裁培技术关键综上所述,大麦的生育特点有许多不同于小麦,主要表现在大麦的生育期短,分蘖早,单株分蘖力强,分蘖持续期长,幼穗分化起步早进程快,小穗分化持续期长,以及  相似文献   
6.
对大麦籽粒增重方程(Logistic)与籽粒含水百分率方程(一元二次)试作配合。建议按粒重积累率将籽粒增重过程区分为渐增期、快增Ⅰ期,快增Ⅱ期和缓增期。通过含水百分率诊断籽粒增重过程要比距抽穗后天数更准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省杂交稻生产迅速发展,1979年种植面积已占单季中稻面积的55.4%。在大面积生产条件下,杂交稻比常规中稻增产显著,对全省粮食增产起了较大的作用。 国际稻(IR_(24),IR_(661)等)先于杂交稻引进我省试种。但由于杂交稻的引进和迅速推广,国际稻未能在生产上扩大利用(仅作为杂交制种的父本应用),因而对其生产性能及高产栽培规律未能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从一些单位连年较大面积种植的结果来看,国际稻同样表现高产稳产。我院自1973年引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研究器官建成叶龄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分蘖成穗、小穗(花)发育以及小穗(花)退化等规律。以主茎叶龄进程为信息,按叶、蘖同伸规则和生理拔节叶龄期分蘖成穗所需要的叶片数,确定了成穗分蘖的有效叶龄期。并根据大麦幼穗分化模式特点,明确了决定粒数的有效叶龄期,从而为促进大麦增穗增粒,提供较为简明的形态指标,便于生产上掌握应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省杂交水稻生产迅速发展,种植面积由1976年的600多亩扩大到1979年的1097.1万亩,占单季中稻面积的55.4%。在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与常规中稻相比增产显著。以1978年为例,全省种植杂交稻626万亩,平均单产853斤,常规中稻945.37万亩,平均单产617.5斤,每亩增产235.5斤。国际稻(IR24,IR661等)虽先于杂交稻引入我省,但由于引入时间短加之杂交稻的迅速推广,尚未能在生产上扩大利用,仅作为杂交制种的父本应用。对国际稻的生产性能和高产栽培规律也缺乏研究。但从一些连年大面积种植单位的经验看,同样表现出高产稳产我院自1973年种植国际稻IR24及IR661以来,历年平均产量达到1000~1200斤左右,与杂交稻相比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10.
1975年以来,国际稻1R661及IR24在我院大田种植,历年的平均产量水平均在1000—1200斤左右,比南京11号显著增产。在高肥水平下,与杂交稻比较,产量差异不大,而糙米的产量显著高于杂交稻。由于其株型挺拔,抽穗后的光合效能远较杂交稻高。年度之间,国际稻较杂交稻稳产。加之留种及栽培均较方便,生产上已反映出这两个品种正在被扩大搭配利用的趋势。为此,我们将几年来对这两个品种进行的有关高产栽培的试验资料,进行整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