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篇
农作物   6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分析了脱毒马铃薯在自然条件下种植种性退化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立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完善良种繁供机制、选用抗病毒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和连年更换种薯、有效规避高温、加强科学培管等。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湘西州旱粮生产现状、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了发展旱粮生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今后旱粮生产发展要突出旱粮种苗工程,重点抓好玉米、马铃薯、红薯、大豆四大作物生产,兼抓小宗旱杂粮开发,牢牢把握稳定面积和努力提高单产的方向,着力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和扶持旱粮加工龙头企业,使湘西州旱粮生产发展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1998年以来湘西自治州发展超级杂交稻的现状、技术进展、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强化新品种选育与引进、加强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促进超级杂交稻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大恒 《杂交水稻》2005,20(1):43-44
介绍了两优培九在湘西山区栽培的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并从适期早播、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间歇灌溉、综防病虫、生化调控等方面总结了其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李大恒 《作物研究》1997,11(2):25-26
对武陵山区杂交玉米湘永单2号栽培的主要性状进行了阐述,从适时播种、规格种植、育苗移栽、合理施肥、科学培管等方面对其高产栽培技术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根据湘西山区生态环境特点,分析比较了4个两系杂交中稻与2个三系杂交中稻的干物质积累与运转情况,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组合前中期叶片、茎鞘养分积累较多,后期向穗部转移亦比较充分,供试组合剑叶展开期平均干重为39.7g/蔸,齐穗期茎鞘叶平均干重为41.0g/蔸,分别比三系杂交组合高14.41%和23.88%;茎鞘叶干物质向穗部的平均运转量为16.4g/蔸,比三系杂交组合高18.84%;平均运转率为40.00%,与三系杂交组合平均值40.18%相近;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3.27%,比三系杂交组合平均值高近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两系杂交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湘西山区生态环境特点,分析比较了4个两系杂交中稻与2个三系杂交中稻的干物质积累与运转情况,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组合前中期叶片、茎鞘养分积累较多,后期向穗部转移亦比较充分,供试组合剑叶展开期平均干重为39.7g/蔸,齐穗期茎鞘叶平均干重为41.0g/蔸,分别比三系杂交组合高14.41%和23.88%;茎鞘叶干物质向穗部的平均运转量为16.4 g/蔸,比三系杂交组合高18.84%;平均运转率为40.00%,与三系杂交组合平均值40.18%相近;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3.27%,比三系杂交组合平均值高近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李大恒  屠乃美 《作物研究》2005,19(4):199-203
根据湘西山区生态环境特点,探索了两系杂交中稻生长特性与源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两系杂交组合在湘西山区作中稻栽培表现出良好的生长适应性,供试组合平均产量为9 679.5 kg/hm2,比对照增产5.27%.(2)两系杂交组合"源"具有一定的优势,库容并无明显优势,供试组合最大LAI平均为8.10,比对照高1.53;理论库容平均为12 876.8kg/hm2,与对照相近;其颖花/叶面积、实粒/叶面积、粒重/叶面积的平均值均低于对照平均值.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水稻源库特征与栽培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源库的概念,源库特征和高产栽培调控等3个方面,对我国两系杂交水稻源库特征与栽培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0.
李大恒 《作物研究》2009,(Z1):132-134
介绍了湘西自治州油菜生产发展概况,分析了湘西自治州油菜产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从种植效益偏低、技术成果转化水平偏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三个方面找出了湘西自治州油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湘西自治州油菜产业发展策略、发展目标及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