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李雅静  李向玉 《种子》2019,(10):138-139,148
农作物种子质量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家和企业对种子质量问题均予以高度重视。在司法实践中,种子质量检验报告是认定种子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报告的效力认定关乎种子使用者与销售者的权益保障。因此,从鉴定机构资质的合法性、鉴定机构存在的回避情形、缺少鉴定人签字的瑕疵报告等因素入手,分析上述对认定农作物种子检验报告效力的影响,从而提高种子检验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苗侗民族聚居地黔东南地区自明代以来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林业主产区之一.从明末清初的砍伐天然林开始,苗侗地区进入了过度采伐期;与此同时,也导致了水土流失等问题.为了长远的生计,苗侗民族开始在反思中转变林业生产方式,以人工营林为主,保林护林、边种边伐.用传统的民族法文化资源来保护林业资源,还将一系列环境的保护方法和措施高度凝炼为保护环境和林业发展的谚语,集中体现了苗侗民族对林业保护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林业保护习惯法转化为村规民约的形式继续存在,在民族内部成为村落社会保护林业的一种新的制度,以内化控制的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期,苗侗民族的林业保护习惯法文化在林业保护、林业发展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苗族的传统习惯法中有存在一些具有独特作用的人和事物,如鬼师、理老、活路头、寨老和草标。笔者详细介绍了这些特定的人和事物在黔东南苗族中的存在,并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中这些民族习惯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演变的过程中,有些甚至失去了原用的作用或被新的组织形式代替。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习惯法变异与流失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国家法与民族法之间的结合点,完善少数民族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