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研究了Brnsted-Lewis复合催化体系催化蔗糖脱水制备5-羟甲基糠醛,考察了反应条件对5-羟甲基糠醛收率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蔗糖2.0 g,复合催化体系HCl-CrCl3(质量比5∶1)0.8 g,二甲基亚砜20 mL,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200℃。在上述较佳反应条件下,蔗糖转化率为100%,5-羟甲基糠醛的收率达72.7%。此外,CrCl3对产物5-羟甲基糠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产物继续发生水合/脱羧反应而生成甲酸和乙酰丙酸。  相似文献   
2.
以葡萄柚果实为试材,分别采用三氯乙酸/乙醚、三氯乙酸/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环己烷提取果皮水杨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筛选得出简单易行的提取及测定葡萄柚果皮水杨酸含量的方法.利用此方法对15 g/L羧甲基壳聚糖(CMC)、200mg/L水杨酸(SA)单独及复合处理的葡萄柚果皮内源水杨酸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可采用三氯乙酸/乙醚从葡萄柚果皮提取的水杨酸分离效果较好,测定最佳色谱条件为:Eclipse XDB-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0.2 mol/L pH 5.5乙酸钠缓冲溶液-甲醇(40∶60),检测波长296 nm,流速0.8 mL/min,进样量5 μL.水杨酸质量浓度在3.91~500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处理样品果皮的游离态水杨酸含量范围为18~47.6 μg/g,结合态水杨酸含量范围是68.05~73.85 μg/g.在室温贮藏的28 d内,相比未处理果实(对照),经诱导处理的游离态水杨酸和结合态水杨酸含量均呈升高的趋势,羧甲基壳聚糖/水杨酸复合处理的游离态水杨酸含量显著高于单独处理含量(P<0.05).采用三氯乙酸/乙醚提取葡萄柚果皮水杨酸具有较高的分离度,本试验所得HPLC方法简单易行,可以用于葡萄柚果皮内源水杨酸的提取分离和测定.  相似文献   
3.
对葡萄柚的果实、叶片和根际土壤处分离出的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和ITS、LSU序列分析,结果鉴定出5株酵母菌:YY(1)(Pseudozyma fusi formata)、YY(2)(Meira nashicola)、nf(1)(Moesziomyces antarcticus)、nf(2)(Meira nashicola)...  相似文献   
4.
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查阅以及馆藏标本比对,确定了湖南省被子植物2个新记录属——耳稃草属(Garnotia Brongn.)和多裔草属(Polytoca R. Br.),被子植物和蕨类植物8个新记录种,即耳稃草[Garnotia patula(Munro) Benth]、多裔草[Polytoca digitata(L. f.) Druce]、南川石杉[Huperzia nanchuanensis(Ching et H. S. Kung) Ching et H. S. Kung]、华刺子莞(Rhynchospora chinensis Nees et Mey.)、南昆杜鹃(Rhododendron naamkwanense Merr.)、白马银花(R.hongkongense Hutch.)、小果酸模(Rumex microcarpus Campd.)和腺果悬钩子(Rubus glandulosocarpus M. X. Nie)。分别提供了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分布、生境、野外照片等信息。相关凭证标本均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CSFI)。  相似文献   
5.
对葡萄柚的果实、叶片、根际土壤进行酵母菌的分离、鉴定,通过体外、体内抑菌实验,筛选对葡萄柚青霉属致病菌最佳抑菌效果的拮抗酵母菌。通过形态特征和ITS、LSU序列分析,对分离于健康葡萄柚果实、叶片和根际土壤的供试菌株进行鉴定。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筛选出对青霉属病原菌有较好抑菌效果的拮抗酵母菌,并对其进行体内回接实验,检验其对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结果从样品中分离得到5株酵母菌,其中2株(YY(1)、YY(2))分离于葡萄柚叶片,3株(nf(1)、nf(2)、nf(3))分离于葡萄柚果实,经鉴定分别为:YY(1)(Pseudozyma fusiformata)、YY(2)(Meira nashicola)、nf(1)(Moesziomyces antarcticus)、nf(2)(Meira nashicola)、nf(3)(Kwoniella mangroviensis)。体外抑菌实验表明YY(1)和nf(1)对病原菌JJ-1和YZ-3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在第8d时,YY(1)对JJ-1和YZ-3抑菌率分别为55.2%和59%,nf(1)对JJ-1和YZ-3抑菌率分别为16.7%和26.63%。体内实验结果表明,果实接种96h小时,YY(1)对病原菌JJ-1和YZ-3的发病率均为12.5%,病斑抑制率分别为96%和93%;nf(1)对病原菌JJ-1和YZ-3的发病率均为25%,对发病果实病斑抑制率分别为66%和91%。试验表明,拮抗酵母菌YY(1)和nf(1)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果实的发病率,抑制果实的病斑直径。拮抗酵母菌YY(1)和nf(1)对病原菌JJ-1、YZ-3的抑菌效果较好。其中,拮抗酵母菌YY(1)对青霉属致腐菌JJ-1、YZ-3的抑菌效果最好,nf(1)次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