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农业生产更加符合市场,更加适应消费,让生产和消费两端的农民和市民都受益,辽宁省要改变玉米库存多,大豆比较缺,优质、品牌农产品质尚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的现状,建议重点思考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二是打造新产业、新业态.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辽宁省水稻区试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及各试点的代表性和鉴别能力,利用Genstat的GGE双标图分析2017~2018连续两年进入省区域试验晚熟组的14品种(品系)在8个试点中的产量数据.结果表明:花粳12H47、锦稻糯325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辽粳1540产量较高但稳产性差,但在特定区域仍能发挥其高产优势....  相似文献   
3.
从鲜食大豆育种基础、种子生产基地、种子和鲜豆荚产值比较等三方面对辽宁鲜食大豆产业概况进行分析,提出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鲜食大豆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北方地区不同土壤背景下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辽粳2501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分析了在总施纯氮200 kg/hm2条件下不同处理(砂壤土、砂壤土+秸秆、盐碱土、盐碱土+秸秆、棕壤黏土、棕壤黏土+秸秆)辽粳2501的产量结构和品质表现。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棕壤黏土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处理产量提高4.45%,而在砂壤土和盐碱土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处理表现为显著减产,减产幅度分别为2.20%和3.84%;秸秆全量还田均能显著提高不同土壤背景下的每穗颖花数,尤其是二次枝梗颖花数,但降低了盐碱土和砂壤土背景下的有效穗数;秸秆全量还田显著增加了稻米胶稠度和米饭食味值,但降低了盐碱土和砂壤土背景下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5.
6.
以北方梗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为试材,分析了4种不同氮肥施用模式下的稻米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施氮量关系密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与施氮模式的关系较为复杂,但后期施氮可能不利于加工品质的提升."三段五次"和"稳前、攻中、优后"模式的稻米白度值较高,为35.7~37.9.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低于"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模式.在高氮水平下差距更加明显,垩白粒率最大相差3.1%,垩白度最大相差2.0%.施氮与不施氮的空白相比,蛋白质含量升高,而食味值降低.在低氮水平下,"三段五次"和"稳前、攻中、优后"模式的蛋白质含量均高于"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模式,食味值则均低于后者:在高氮水平下,不同模式间的营养和食味品质规律性不明显.显著性测验表明,在2个施氮水平下,直链淀粉含量在不同施氮模式间差异均不显著.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所有施氮处理的相对经济效益均高于不施氮肥的空白处理,不同施氮模式中.三段五次"、"稳前、攻中、优后"模式的稻谷产值、产投比和相对经济效益均优于"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模式,且在高氮水平下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7.
以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方法,探讨了减氮增硅与移栽密度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减氮增硅增加移栽密度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成穗率、千粒重及结实率,可促进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并可增强植株抗病性、降低水稻后期的倒伏风险.试验结果以氮肥施入量较常规用量减少10%的N2-18处理产量较高,为11.74t/hm2,比N1-18、N1-21、N2-16、N3-16、N3-18处理分别增产2.18%、1.47%、6.24%、8.20%和9.01%.如继续减少氮肥施入量,则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肥施用模式下北方粳型超级稻物质生产特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以北方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为试材,分析了4种不同施氮模式的群体叶蘖建成动态、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构成特点,探讨了不同施氮模式下物质生产特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模式均表现14.5 kg 667 m-2施氮水平产量显著高于12.5 kg 667 m-2施氮水平的产量,且14.5 kg 667 m-2施氮水平各施氮模式增产都是因为增加了穗外因素(穗数、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单位面积实粒数),降低了穗内因素(穗重、千粒重、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在相同施氮总量下,“三段五次”和“稳前、攻中、优后”施氮模式产量显著高于“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施氮模式,但“三段五次”模式以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单位面积实粒数等穗外因素来增产,而“稳前、攻中、优后”模式以增加穗重、千粒重等穗内因素来获得高产,前两者产量都显著高于后两者,主要是因为前两者抽穗后新增同化产物(同化物直接供应量)和抽穗前营养器官储存物质的二次利用量(同化物间接供应量)均高,营养器官的物质输出率和对产量的贡献率均高。此外,在2种施氮水平下,前两者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施氮模式。在14.5 kg 667 m-2施氮水平下,前两施氮模式都获得了超高产量(>11 t hm-2)。  相似文献   
9.
不同时期土壤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食味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以沈农265为试材,在分蘖期、穗分化期、抽穗后1-15 d、抽穗后15-30 d、抽穗后30-45 d分别进行土壤水势为-35--40 kPa的水分胁迫处理。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使经济产量普遍降低,其顺序为穗分化期<分蘖期<抽穗后1-15d<抽穗后15-30 d<对照<抽穗后30-45 d。穗分化期主要是降低了总颖花数,分蘖期主要是降低了有效穗数,而抽穗后1-15d主要是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在粒形上,水分胁迫使粒厚变小,而对长、宽及长宽比影响无明显规律。在垩白性状上,各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使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增加,但抽穗后1-15 d受影响最明显,增加最大,这一时期是垩白性状形成的关键时期。各时期水分胁迫均使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7.69%-9.89%和1.44%-8.91%,使直链淀粉含量降低,降低幅度为-11.63%-0。总体上,水分胁迫使稻米的食味值升高,整精米率下降。此外,水分胁迫使抽穗前各时期叶绿素含量升高,使抽穗后的灌浆结实期叶绿素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从产业规模、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地缘优势、市场供需等方面对辽宁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