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粘皮鯔鰕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在滇池水体的食物组成、摄食策略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对滇池饵料资源环境的适应性,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态入侵策略积累基础资料。在东大河湿地公园湖滨带设5个采集点,2014年5月9-10日及10月10日进行了2次样品采集,分别采集到粘皮鯔鰕虎鱼17尾、130尾。滇池粘皮鯔鰕虎鱼5月份种群内以成熟个体为主,10月份转变为以幼鱼为主。粘皮鯔鰕虎鱼消化道共检出23种食物类型,主要有多种枝角类、桡足类、介形虫及摇蚊幼虫等。以出现频率评价,5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蛹和介形虫,10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介形虫和摇蚊幼虫;以数量百分比评价,5月份较多的饵料种类为桡足类、尖额溞、摇蚊类幼虫和网纹溞,10月份较多的饵料种类为介形虫、桡足类和摇蚊幼虫、轮虫等。初步揭示粘皮鯔鰕虎鱼入侵早期种群具有喜好底栖食物的广食性特征,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在滇池流域广阔生境中如何在不同时空尺度上针对不同的饵料基础所采取的摄食策略的差异,深入研究其在与先期入侵的近缘种的摄食竞争中如何取得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2.
茭草ISSR-PCR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适用于茭草的ISSR-PCR反应体系,以湿地植物茭草基因组DNA为研究对象,筛选引物为UBC818,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建立了茭草ISSR-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结果表明,在 25 μL反应体系中含有1×PCR缓冲液、250 μmol/L dNTP、2.0 mmol/L MgCl2、0.5 μmol/L引物、1.0 U Taq DNA聚合酶和100 ng模板DNA最适用于茭草ISSR-PCR扩增。适宜的扩增程序为94℃ 5 min;94℃ 1 min;56℃ 45 s;72℃ 90 s;35个循环;72℃ 10 min;4℃保存。  相似文献   
3.
穗状狐尾藻为拉市海高原湿地的优势沉水植物,采用ISSR标记对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克隆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拉市海穗状狐尾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 =0.155 9,I=0.239 2)和克隆多样性(D=0.917 3),3个区域的穗状狐尾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差不大,遗传分化较小,但相互之间无共同基因型。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克隆多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穗状狐尾藻能够在短期内成为拉市海优势植物群落的建群机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对云南8个不同地理种群食蚊鱼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8个地理种群共计210个样本进行PCR扩增;采用分子方差分析方法,对种群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获得了786 bp的基因片段序列,共检测到5个多态位点,定义了5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1由7个地理种群的156个样本共享(占样本总量74.3%),单倍型H2由7个地理种群的52个样本共享(占样本总量24.8%)。碱基频率含量(A + T)为53.2%,大于(G + C) 46.8%。核苷酸多态性以东大河种群最高,其他7个群体较低。种群间的基因流较小为0.28。种群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52.74%,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47.26%,种群间的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云南地区的食蚊鱼种群整体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选择氮化学发光检测器(NCD)与气相色谱(GC)联用,建立一种高效、高灵敏度和成本较低的土壤中嗪草酮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土壤样品用V (乙腈)∶V(水)=3∶1超声提取,无需进行样品净化,空白基质外标法定量,并使用GC−MS进行确证比较。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目标物的峰面积与其浓度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方程相关系数为0.999 9。对土壤空白样品进行添加回收试验,在0.5、0.1、0.05 mg/kg 3个水平内,其回收率为90%~116%,RSD值2.38%~7.76%,LOD和LOQ值分别为0.006 mg/kg和0.05 mg/kg。所得数据与GC−MS检测结果相当,在基质干扰情况下也可准确定量。该方法提取程序简单方便,数据可靠,仪器稳定容易维护,能满足土壤环境中嗪草酮残留测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珠江流域及邻近区域主要的青鳉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鳍斑青鳉(Oryzias pectoralis)和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初孵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1.0)℃水浴孵化条件下, 3 种青鳉鱼类初孵仔鱼形态存在差别。鳍斑青鳉初孵仔鱼体长为(4.64±0.18) mm,显著大于中华青鳉[体长(4.04±0.19) mm]及弓背青鳉[体长(3.88±0.17) mm]的初孵仔鱼。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者在 22 个形态测量及可数性状指标中 20个指标(占 90.9%)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体全长、头长、头长/体高、体长/体高、肛后长、口宽及卵长径等指标是影响三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判别分析进一步表明三者形态差异明显,且易于区分。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更进一步证实三种青鳉初孵仔鱼形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聚类分析显示,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形态更为接近,中华青鳉初孵仔鱼独立成一类,该结果与 3 个物种间地理分布格局远近情况相同。更为浓密的背部及腹部色素特征可以将中华青鳉初孵仔鱼与其余两个物种初孵仔鱼区别,胸鳍上点状色素花特征则可进一步将鳍斑青鳉与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另外,众多形态测量指标也可以将鳍斑青鳉及弓背青鳉初孵仔鱼区分。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省种植的4个西南桦品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DNA,以普通商品品系作对照,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采用UPGAM进行聚类分析,对4个西南桦品系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遗传聚类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121对引物中筛选出4对具有特异性的引物进行SSR-PCR扩增,共扩增出60个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5.0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26 5,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89 7,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11 4。西南桦样本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且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品系内;品系1与2的遗传距离最近(D=0.089 1),品系3与4的遗传距离最远(D=0.172 7)。5个西南桦品系共聚为3类:品系1和品系2聚为一类;品系4与商品种聚为一类;品系3独为一类。  相似文献   
8.
通过温室水培模拟试验,采用HPLC-MS测定不同时期溶液中双酚A的残留和植物根和叶中双酚A的含量,分析黄菖蒲和美人蕉2种景观湿地植物对双酚A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黄菖蒲和美人蕉对水中的双酚A去除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与对照相比,种植黄菖蒲和美人蕉后,溶液中双酚A的降解半衰期(T1/2)分别缩短2.70 d和2.11 d。处理后第3天,黄菖蒲和美人蕉对双酚A的去除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7%和47%;第5天,分别提高了42%和30%,且80%~90%的初始双酚A均被去除。根据去除动力学方程发现,种植黄菖蒲和美人蕉后99%的双酚A在试验第8天和第12天被去除。通过对植物体内双酚A的残留动态分析表明,第5天,黄菖蒲根中双酚A是叶中的25倍,美人蕉叶中的双酚A是根中的90倍。因此,黄菖蒲对双酚A的植物提取能力极显著强于美人蕉,黄菖蒲对双酚A从根系向叶片的转移能力弱于美人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