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守岁     
<正>"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除夕守岁由来已久。西晋《风土志》将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称为"分岁",夜以待天明称为"守岁"。隋唐  相似文献   
2.
每逢新春佳节,在我国广大城乡,人们总喜欢在自家的门、窗子、粮囤、衣柜等上面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满门庭。更有趣的是,人们还故意把“福”字倒过来贴,谐音有“福到”之意,以表达内心期盼“福临门”的殷殷之情。“福”字出现很早。据《说文》中解释:“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也。”其意不外乎有两个方面:一是完备,二是防备。既然家中应有尽有,完善齐全,而且能防患于未然,自然会安安好好,福气多多了。在古人眼里,福是一种心愿和祈求。“福”字的“礻”旁,本有祈祷之意。过去皇帝率文武百官沐浴斋戒,三跪九拜,祭天祀地,目的就在于祈求江山永固;黎民百姓在自家的灶神菩萨面前焚香上供,磕头作揖,目的就在于祈求上帝保佑,阖家幸福。对福的理解,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我国著名经典之一的《书经》中把“寿”、“富”、“康宁”、“贵”与“享受天伦”作为福的特征。有人认为“吃亏是福”,有人认为“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没有饭吃的人,把能吃上饭当作是福;没有上大学的人,把能上大学当作是福;没有当官的人,把能当上官当作是福;有病的人,把没病认为是福……其实,福不是绝对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有一著...  相似文献   
3.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门前挂起了五彩缤纷的花灯,而吉祥食品元宵更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元宵,象征着丰收和睦,如环无端没有尽头。关于为什么要在正月十五吃元宵,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春秋末年,楚昭王在归家途中发现江中漂浮着一白色圆物,船工捞起后献给他,昭王剖开后见其瓣红如胭脂,香味扑鼻,食之,味道甘美。便问左右大臣此是何物,大臣中无人知晓。昭王心中不悦,令人请教孔子。孔子说:“此为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此时正值元古月望,即正月十五,楚昭王心中大喜,便令人每年这天用面粉仿制此果煮熟食之,以图圆满吉祥。从此,正月十五吃元宵便流传至今。不过,史料记载又有另一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与大臣周勃、陈平等人协力平息了吕后家族的叛乱,因清除诸吕的日子恰是正月十五,刘恒为庆祝胜利,大赦天下,与百姓同乐。在当时,夜又称宵,正月称为元月,于是,刘恒便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每当这天,家家户户吃一种用糯米做成带馅的球形汤团,寓意合家团圆、美满幸福。这种带馅的汤团,初时称“汤团子”,后被人们改称“元宵”,一直沿用。明代元宵的制作非常讲究,《明宫史》中就记...  相似文献   
4.
每逢植树节,全国各地都要兴起一个植树造林的热潮,全民发动,轰轰烈烈。 然而,有一些地方却是“年年栽树不见树,岁岁插柳不成荫”。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少数是因为树“水土不服”而死外,主要有:一是缺乏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