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林业   20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珍贵阔叶树种多树种混交造林生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总结珍贵阔叶树种多树种混交造林技术,本试验对2种立地条件下的多树种混交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模式在立地条件较好的苗圃地生长相对较好,其中柚木(Tectonagrandis)的树高、胸径生长量均达到显著水平,降香黄檀(Dalbergiaodorifera)、观光木(Tsoongio?dendronodorum)以及红锥(Castanopsishystrix)则无显著差异,且林分总体材积蓄积量无显著差异,表明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模式在试验中两种立地条件下均能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2)采用综合权重分析法评价树种的速生效果结果表明,以观光木速生效果较佳,按速生效果从高到低排序为:观光木>柚木>灰木莲(Man?glietiaglanca)>红锥>降香黄檀>格木(Erythrophleumfordii)。  相似文献   
2.
根据广西国有雅长林场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从林地、林木蓄积、森林类别和森林质量等方面研究了雅长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并与2014年雅长林场森林资源进行比较,从森林起源、林种、龄组和优势树种(组)等方面对雅长林场森林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高价值森林培育、多功能森林经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建议,为实现林场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在不同高度(5、10、20、30、40、50 cm)伐桩的萌芽性能和生长量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萌芽点数不受伐桩高度影响;桩高为30 cm时萌芽条地径最大;单株平均生物量、萌芽条数、萌芽条高度随着伐桩的增高先增加后减小,且在桩高为20 cm时出现最大值,适合应用于樟树萌芽原料林营造。  相似文献   
4.
桉树-药材复合经营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桉树复合经营林-药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并筛选出同时具备较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良模式,以桉树纯林为对照,连续5年对桉树人工林间种药材(扶芳藤、金银花和鸡骨草)的6种模式进行对比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6种模式中A1和A3模式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对比CK模式,A1和A3的枯落物量分别增加了19.5%和30%;蓄积量分别增加了25.18 m3/hm2和36.39 m3/hm2;林分空气和土壤温度明显下降,湿度有所提升;土壤孔隙度和最大含水量明显提高,有机质和速效N、P、K含量提高3.5%以上;地表径流降低9.2%以上。(2)A3和B3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药材净收益率分别为94.10%和185.16%;总净收益率分别是CK模式的102.2%和86.5%。(3)A3模式同时具备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南方地区人工林树种林种单一、稳定性较差、物种多样性低,以至于生态服务功能低下,优质森林资源储备不足的问题,从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单位面积产量及生态效益出发,开展了南方主要珍贵阔叶树种多树种混交造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树种混交模式,树种生长显著加快,单位面积总蓄积量增加,且在促进林木胸径生长方面效果显著,有利于大径材的培育;此外,多树种混交能够降低凋落物层C/N,养分分解转化快,生态稳定性更强。因此,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栽培模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8年多时间,系统开展了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 var.cyclolepis)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评价与筛选及壮苗繁育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在分类地位与形态特征方面,进一步确定了江南油杉在我国油杉属中的分类地位及其识别的形态特征;明晰了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在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方面,确定了我国全分布区江南油杉种质资源数量及分布等情况,弄清了天然林群落植物组成、主要群落类型、集中分布区域和分布特点,掌握了天然林典型群落的植物组成、层次结构、物种多样性、群落径级和高度结构及群落更新情况;确定了人工林冠幅与胸径的相关关系及其目标径阶下的最适经营密度,并探索出了人工林生长与地形和气象因子及植物多样性与生境因子的关系;确定了广西范围内江南油杉天然林和人工林以材积最大收获量为目的的优树选择标准.在种质资源评价与筛选方面,弄清了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及花粉活力与传粉过程;确定了花粉离体萌发最佳培养基组合和培养条件及花粉最佳贮藏温度和时间;确定了江南油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源/家系苗期生长性状遗传变异丰富,并具有较高遗传力;掌握了苗期根叶的物候期观测方法及其物候期变化规律,探明了苗期物候期内养分含量变化规律,获得了苗木培育精准施肥的基础数据;确定了江南油杉能适应重度干旱胁迫、总体耐盐性不强、苗木生长量随锰浓度降低而逐渐下降、能适应短时间高锰环境胁迫等特性;揭示了江南油杉种源苗期光合特征的差异性,福建种源为苗期光合特征表现最好的种源.在壮苗繁育体系构建方面,种群间种实性状有较高的稳定性,种子性状受地理环境因子的影响比球果大,海拔是主要影响因素;种源间种实各生物学参数差异显著,果径比可作为种子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千粒重是评价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种子萌发能力随种子来源地呈由西向东萌发能力逐渐增强的趋势;恒温比变温更适合种子萌发,模型预测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7.3℃;筛选出了较适宜种子萌发的光照、水分和基质条件,以切根为主的控根组合及显著促进根系生长的菌剂;确定了适宜苗木生长的肥料类型和配比,轻基质中复配功能菌显著提高苗木存活率和生长量;系统总结了营养杯实生苗培育技术,制定并发布了广西地方标准《江南油杉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var.cyclolepis)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以江南油杉嫩叶为材料,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进行ISSR-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优化,并筛选出多态性ISSR引物。实验结果表明:江南油杉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为25μL体系中模板DNA 40 ng,引物浓度为0.8μmol/L,2×Taq PCR Master Mix用量为12μL。利用该体系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特异性好的6条引物(UBC807、UBC809、UBC811、UBC812、UBC835、UBC84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南方珍贵树种多树种随机混交栽培的可行机制,为广西营造珍贵树种优良经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6年生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林、格木+柚木、格木纯林和降香黄檀纯林4种林分类型的凋落物储量、养分特征及持水性能等生态特征.[结果]凋落物单位面积现存量为:格木+柚木混交林(4550.4 kg/ha)>多树种混交林(3984.9 kg/ha)>降香黄檀纯林(2198.1 kg/ha)>格木纯林(1862.4 kg/ha);多树种混交林凋落物层C/N为20.98∶1,半分解层凋落物储量占凋落物储量的49.34%,养分分解速率高于其他林分类型,且全量N、P、K养分归还总量最高,为66.67 kg/ha.多树种混交林凋落物自然含水率(量)、最高持水率(量)及有效拦蓄总量各项指标均高于格木+柚木混交林和对照纯林.[结论]6年生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林凋落物现存量不具明显优势,但养分分解速率较快,凋落物N、P、K养分归还总量及持水性能均高于格木+柚木混交林和对照纯林,南方珍贵树种多树种混交模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香合欢(Albizia odoratissima)为我国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研究其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进程对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和香合欢树种发展,以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香合欢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以时间换空间,分析香合欢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了解干湿两季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值和容重均随林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均在成熟林中最低;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氮含量均随林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在中龄林中最高;雨季土壤pH值、总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高于旱季;旱季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雨季;林龄和季节对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一定影响。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容重为影响林分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的重要因子。在香合欢天然次生林更新过程中,土壤养分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中龄林中最高。在香合欢幼龄林中,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但植株生长速度较快,需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应加强对香合欢幼龄林的抚育管理,在旱季增加水分供给,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广西国有高峰林场16年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与大叶栎(Quercus griffithii)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规律,为合理选择碳汇人工林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在巨尾桉大叶栎混交林内进行样方调查,分别采用收获法和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混交林生物量和碳含量,研究混交林各层次及两个树种各器官的生物量、碳含量、碳储量分布规律.[结果]由方差分析及Duncan's多重比较结果可知,巨尾桉和大叶栎各器官间的生物量、碳素含量、单株碳储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树干生物量和碳储量及树叶碳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器官.巨尾桉和大叶栎单株生物量分别为272.93和322.61 kg,各器官间生物量差异极显著,其中树干生物量最大;巨尾桉和大叶栎混交林总生物量为309.42 t/ha,总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各层次生物量分配格局为乔木层>半分解凋落物层>未分解>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混交林生物量结构特征表现为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比值(FC)较小,枝叶比(BNR)偏大.巨尾桉和大叶栎单株碳含量分别为463.37~513.59和460.74~504.67 g/kg,各器官碳含量排序为树叶>根桩>树干>树枝>粗根>树皮>中根>细根.地被层碳含量排序为未分解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半分解凋落物层.巨尾桉和大叶栎的单株碳储量分别为135.81和159.68 kg,主要集中在树干.混交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53.16 t/ha,其中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储量分别为147.99、4.41、0.61和0.14 t/ha,生物量和碳储量主要集中在乔木层.混交林年净生产力为23.04 t/(ha·年),年净固碳量为11.50 t/(ha·年),折合成CO2固定量为46.17 t/(ha·年),混交林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结论]大叶栎单株生物量和碳储量高于巨尾桉,可作为优良固碳树种.巨尾桉大叶栎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碳储量水平,能增加林分生产力水平和碳汇能力,在今后营造碳汇人工林生产实践中宜推广巨尾桉大叶栎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