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7篇
综合类   11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2.
稻瘿蚊综合防治新技术与示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80年代后,稻瘿蚊发生危害明显回升,损失相当严重。以大田试验示范为主,系统研究了新耕作条件下稻瘿蚊综合防治,首次总结提出“喷药除草、压低虫源、抓住晚秧、做好测报、挑治本田”的综合防治新技术体系。室内外试验和大田示范表明,应用草甘膦杀死越冬寄主游草,可显著减少虫源基数;灭线磷(商品名益舒宝)、氯唑磷(商品名米乐尔)是防治稻瘿蚊的高效药剂,抗蚊青占品种高抗稻瘿蚊。此外,合理利用杀虫植物、性引诱剂和天敌等亦是防治稻瘿蚊的重要措施。在面积达12.46万hm^2的示范推广实践中,本田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3.
检疫害虫稻水象甲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 Kuschel)是一种毁灭性的水稻害虫,也是一种重要的检疫害虫。近年来在很多省市发生为害,且发生程度不断加重并呈扩大蔓延趋势。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稻水象甲大发生危害的情况及原因,深入分析了其发生规律,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芦笋中毒死蜱和氯氰菊酯残留的同时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乙腈提取,Florisil固相萃取,正己烷-丙酮洗脱,HP-5石英柱程序升温技术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建立了同时测定芦笋中毒死蜱和氯氰菊酯残留量的固相萃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2种农药残留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02 5-0.500 0 mg/L和0.005-0.250 mg/L,相关系数为0.999 8-0.999 9,检出限分别为0.002 5 mg/kg和0.005 mg/kg,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4.0%-98.3%,相对标准偏差为0.6%-10.8%。  相似文献   
5.
羊角扭对菜粉蝶幼虫的生物活性及药效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羊角扭的果、叶、茎粗提物对菜粉蝶幼虫具有较好的拒食作用和毒杀作用,从羊角扭植物中分离出来的羊角扭总甙对菜粉蝶4龄幼虫的LC50和LC50分别为32.0468mg/L和379.781mg/L,田间试验表明,ψ=0.05%羊角扭甙水剂开采粉蝶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黄杜鹃提取物对小菜蛾的产卵忌避和杀卵作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闹羊花素 III(简称R III)和黄杜鹃花乙酸乙酯 (EtOAc)萃取物等对小菜蛾 (PlutellaxylostellaL .)的产卵忌避和杀卵作用 .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试验处理后 72h ,R III(ρ =0 5g·L-1)的产卵忌避率分别为 77 5 4%和80 1 3% ,EtOAc萃取物 (ρ =5g·L-1)的忌避率分别为 5 5 86 %和 6 6 0 1 % .经R III和EtOAc萃取物处理后 ,叶背与叶面卵数之比显著变小 ,卵孵化率明显降低 以 ρ =0 1g·L-1R III处理后 5d ,杀卵率可达 6 6 % .  相似文献   
7.
印楝素A诱导Sf9细胞凋亡的显微和超微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印楝素A诱导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perda蛹卵巢Sf9细胞凋亡的显微和超微形态变化.结果表明:1.5μg.mL-1印楝素A对Sf9细胞具有显著的凋亡诱导作用,从凋亡小体和贴壁细胞数量变化判断,印楝素A处理12 h,细胞开始出现少量凋亡小体,12~24 h凋亡小体逐渐增多,但贴壁细胞未见明显减少,因此24 h之前(0~24 h)属于凋亡早期阶段;24~36 h凋亡小体大量出现,贴壁细胞逐渐减少,属于凋亡中期;处理36 h以上,凋亡小体和贴壁细胞急剧减少,细胞凋亡进入晚期.观察诱导24 h的细胞超微结构发现,胞内的主要细胞器在数量或形态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溶酶体数量显著增加,线粒体内部嵴变模糊,内质网从囊泡状变成线管状,细胞核出现分页、皱缩以及区域性膨大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P450基因,研究其在不同组织及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探索其可能存在的生理功能。【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RACE)技术,克隆桔小实蝇P450基因CYP6A4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研究CYP6A41mRNA在桔小实蝇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的相对表达量。采用Homology程序模拟构建CYP6A41蛋白的三维结构,应用CDOCK程序将之与甲酸乙酯、乙酸乙酯、甲基丁香酚3种气味分子进行模拟对接分析。【结果】克隆获得了桔小实蝇P450基因,并命名为CYP6A41。CYP6A41阅读框全长1 530 bp,编码509个氨基酸,该蛋白序列与桔小实蝇的另外一种P450蛋白CYP4D46序列的一致性最高,达99.2%。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YP6A41在桔小实蝇不同发育时期都有表达,并且在化蛹第1天表达量达到最高峰;CYP6A41在各组织中也都有表达,但以触角中的表达量最高;雄虫生殖节中的表达量约是雌虫的6.8倍;对接结果表明,CYP6A41蛋白与3种小分子化合物均能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结论】CYP6A41在桔小实蝇雌雄生殖节中的差异表达,暗示该蛋白在雄虫生殖生理过程中发挥作用;CYP6A41在化蛹第1天及触角中的高表达量暗示CYP6A41不仅参与了蛹早期的发育过程,且可能参与了嗅觉气味分子的降解过程。  相似文献   
9.
骆驼蓬提取物对松材线虫的生物活性及生理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寻找创制新型生物合理杀线虫剂提供活性模板化合物和理论基础,首次报道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抗逆植物骆驼蓬对松材线虫的生物活性及生理效应。松枝水培试验结果表明,骆驼蓬种子正丁醇萃取物250 ?g·ml-1处理后,松枝蒸腾强度、流脂量级别和病情指数均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对松材线虫病害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石油醚萃取物、氯仿萃取物和水萃取物。从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获得骆驼蓬总碱、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和馏分A1~A8。毒力测定表明,骆驼蓬碱、馏分A1和A6是骆驼蓬杀线虫的主要活性成分,处理后48 h,对松材线虫(混合虫龄)LC50分别为135.74、160.40和86.02 ?g·ml-1。正丁醇萃取物、骆驼蓬总碱、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馏分A1和A6均能显著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但对碱性磷酸酯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对 -和 -乙酸萘酯羧酸酯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100 ?g·ml-1处理松材线虫后6 h,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抑制率为50.15%~73.14%,对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抑制率为38.56%~48.37%。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可能是骆驼蓬提取物主要杀线虫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斜纹夜蛾感受器超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斜纹夜蛾触角、跗节和产卵器的感受器形态结构特征,发现触角感受器主要包括毛形、锥形、刺形、耳形和腔锥感受器.雌、雄虫触角锥形感受器形态特征区别明显,雄蛾锥形感受器长约10~15 μm,基部直径约4~5μm,显著比雌虫锥形感受器长、粗,雄蛾锥形感受器顶端有一小锥,雌蛾没有.雌成虫和雄成虫前足、中足、后足跗节均分布有毛形和刺形感受器,但数量明显少于触角同类感受器数量.雌成虫产卵器上主要为长毛形和短毛形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可能与其感受环境信息、产卵场所选择等行为有关.
Abstract:
The ultrastructures of the sensilla on the antennae, the tarsi and the ovipositor of Spodoptera litura were observ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 The antennae of both male and female moths were found to contain five kinds of antennal sensilla, namely, sensillum trichodeum, sensillum basiconicum,sensillum chaeticum, ear-shaped sensillum and sensillum coeloconicum. The characters of sensillums basiconicum on the antennae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male and the female. The length was 10-15 μm, the diameter at the base was approximately 4-5 μm for the male antennae,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and bigger than the female antennae, and the male moths had onesmall bradawl at the bass of the antennae while the female moths did not. The tarsi of both male and female moths contained two kinds of sensilla:sensillum trichodeum and sensillum chaeticum; however, their numbers were significant less than those on the antennae. The long sensillun trichodeum and short sensillun trichodeum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on the ovipositor. These results provided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oviposition deterr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