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13篇
综合类   4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秦岭太白山区鹿蹄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秦岭太白山区不同林分下鹿蹄草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状况,探索其空间变异规律,为野生鹿蹄草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秦岭北坡太白山区4种林分下鹿蹄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差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在鹿蹄草根际和非根际间,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呈现出明显的根际聚集现象,根际平均富集率分别达34.64%,58.29%,126.94%,114.02%,96.38%,土壤全钾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土壤酶也表现出根际活性较强的特性,根际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比非根际土壤分别高出32.04%,22.40%,30.57%,8.17%。在鹿蹄草根际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含量与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氮、速效磷含量与脲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在非根际土壤中,有机质与转化酶、脲酶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磷含量与 4种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秦岭北坡太白山区鹿蹄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与酶活性密切相关,各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较好地反映了鹿蹄草生境的土壤肥力状况。因此,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价该区域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秦岭典型林地土壤为对象,分析了夏、秋两季锐齿栎、油松、华山松、云杉4种典型林分下林地不同土层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5个林地腐殖质层(O层)、表层(A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在76.23~260.70,26.60~44.81g/kg之间;全氮含量在4.19~8.76,1.46~3.29g/kg之间;全磷含量分别在0.38~0.61,0.33~0.63g/kg之间。5个林地O层、A层C/N范围分别为16.48~29.76,12.31~19.39;C/P范围分别为144.93~465.52,44.63~107.42;N/P范围分别为7.97~18.37,2.58~6.23。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及C/N,C/P,N/P均表现为O层大于A层,且O层碳氮含量动态变化较大。阔叶林地土层间差异小于针叶林地。华山松林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C/N、C/P均高于其他林地。土壤C/P和N/P的空间变异性较大,C/N相对稳定。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值大多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掺混型、吸附型和反应型3种新型生物炭基硝酸铵氮肥在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氮素累积及冬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状况和相关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CK(不施氮肥,不施生物炭)、硝酸铵氮肥、生物炭、掺混型生物炭基氮肥、吸附型及反应型生物炭基氮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制备的生物炭基氮肥对土壤铵态氮的累积具有显著影响,吸附型和反应型处理在冬小麦生长季铵态氮平均值大于对照(CK),对于总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不显著。除了生物炭单施处理外,其他处理均比CK显著提高冬小麦地上部的总氮累积量,但对冬小麦的氮素利用状况无显著影响,且三种炭基氮肥处理问无显著差异;施用不同类型生物炭基氮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具有提高作用,而对微生物量碳含量、亚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及地貌特征,为合理规划和利用其资源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根据调查分析并参考有关文献,对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质构造、地层与地貌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秦岭褶皱系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该区的地层主体部分是巴颜喀拉-秦岭地层区(Ⅶ)南秦岭地层分区(Ⅶ2)宁陕-白河地层小区(Ⅶ23)的一部分,其地貌属于秦岭山地区、秦岭南坡中山亚区的侵蚀剥蚀中起伏-大起伏花岗岩中山地貌;地貌类型主要分为山岭系统和沟谷系统,中、小型地貌甚为发育。【结论】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质构造为冒地槽褶皱带,地貌类型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5.
研究秦岭山区2种林分土壤性质的季节性变化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影响,为该区生态恢复及物质循环提供理论依据。以云杉林和红桦林土壤为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初步探讨了这2种林分不同季节土壤细菌多样性(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和群落组成,并采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讨了土壤性质,包括pH、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DOC)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林分土壤细菌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和秋季居中。2)2种林分土壤中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在秋季最大,冬季最低,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则相反,在冬季达到最大值,秋季最低。3)相关分析表明,细菌多样性与温度负相关,与土壤pH、SWC、SOC、EOC、DOC和MBC含量正相关。4)RDA分析结果表明,SWC是影响真菌群落组成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EOC和SOC含量。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秦岭林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化是土壤养分及土壤环境因素(温度和含水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植物生理生化及土壤学课程的特点,在总结多年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渭北旱塬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渭北旱塬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作物资源等现状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渭北旱塬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模式即高标准旱作节水基本农田建设模式、节水农业设备新建与补充模式、高效集雨节灌示范工程建设模式、抗旱节水特色品种和良种繁育引种基地建设模式、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并对各模式进行了综合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渭北旱地叶面施钙对红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喷施5种不同含钙肥料研究了叶面喷钙对旱地红富士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钙肥能有效的提高产量和品质,但对果实的毒素含量无影响.单喷硝酸钙比对照增产22.42,氯化钙增产12.07,2种钙肥加萘乙酸后优于单喷,增产61.78~70.91.果实内钙含量以喷施硝酸钙最高,比对照高13.55 mg/kg,Cl-1、NO3-1含量和总酸度以对照为最高,糖酸比以单喷硝酸钙最大,达101.1.  相似文献   
9.
【目的】土壤无机碳对于调节全球碳循环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区域尺度上土壤无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对陕西省土壤无机碳时空分布和关键影响因子进行研究可为明确无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1980s和2010s两期的65个和142个土壤样本以及相关的地形因素、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状况和土壤性质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分析土壤无机碳含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壤无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陕西省1980s各区域的土壤无机碳含量表现为:陕北>关中>陕南;与1980s相比,2010s陕北土壤无机碳含量下降了31.5%,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不变,陕南小幅度上升。1980s到2010s,0—100 cm剖面上不同土层无机碳含量的降幅范围为20.6%—27.7%,其中以0—20和80—100cm土层降幅最大。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年平均降水量、容重、pH是影响1980s和2010s土壤无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年平均降水量450—650 mm时土壤无机碳含量最高;土壤无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10.
施用生物炭对 土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土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及酶活性的影响,为生物炭提升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将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450℃、限氧条件下裂解)以不同用量(0、20、40、60、80 t·hm-2分别记作B0、B20、B40、B60、B80)施入土,与耕层(0-20 cm)混匀。经过2年的夏玉米和冬小麦轮作后,分3层测定0-30 cm土层的土壤生物活性及理化性质,采用主成分分析研究施用生物炭后土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结果】(1)在0-20 cm土层,SMBC和SMBN均是在生物炭用量为40或60 t·hm-2时达到最大,而在20-30 cm土层,SMBC和SMBN均在生物炭用量为80 t·hm-2时达到最大,且在整个测试土层,施炭处理均比对照(B0)含量高。(2)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6种土壤酶活性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酶指数(SEI),在0-10 cm土层,施炭处理较B0显著增加1.6-2.7倍;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施炭处理较B0分别显著增加26.6%-39.5%和18.7%-21.7%,但用量达到80 t·hm-2时,SEI则又显著下降。(3)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将本研究的8个指标归纳为土壤活性因子和土壤强度因子,其综合得分在不同土层总体上表现为0-10 cm土层>10-20 cm土层>20-30 cm土层;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不同处理综合得分为B60>B40>B20>B80>B0,在20-30 cm土层,综合得分为B60>B80>B40>B20>B0。【结论】生物炭的施用增加了土土壤微生物量,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改善了土壤生物环境。总体而言,60 t·hm-2的生物炭施用量综合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