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因×环境互作与玉米生态类型区划分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年、十六个地点、十个玉米杂交种试验数据。在对玉米多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杂交种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基因×地点互作成份为向量,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玉米生态类型区划分,并用地点相关分析、地点独立性分析,互作成分分析、多性状聚类分析验证了聚类分析的可行性,用结果与环境因子及生产实际对比证实了分区结果的合理性。结果指出:王米杂交种性状一级互作显著或不显著,二级互作多达极显著标准。部分性状基因×地点互作显著,给生态类型区划分提供了可能性,其中产量尤具代表性。聚类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资用于鉴定地点间差异。供试地点可以分为4个类型区,不同区玉米杂交种在主要性状上有质的差异。分区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生态类型区环境因子的综合差异,也比较符合生产实际,从而证实了利用玉米杂交种性状反应,运用数学手段来辩明生态条件的差异是帮助划分生态类型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学渊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3,19(6):509-514
研究了su1基因与sh2,bt2基因互作对玉米籽粒粒重及营养成份的影响,探讨了这些互作效应对玉米品质育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su1基因与sh2,bt2基因互作大幅度降低籽粒百粒重,增加可溶性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质及蛋白质组分中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降低醇溶蛋白含量,籽粒氨基酸组成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受基因互作影响较大。籽粒发  相似文献   
3.
不同杂交技术对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首次在小麦与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方法中应用改良垂直穗轴剪颖剪药授粉技术和不去雄授粉技术,并与常规去雄授粉技术进行比较。其结果:平均胚产生频率常规去雄授粉技术为29.9%,改良垂直穗轴剪颖剪药授粉技术为21.4%,不去雄授粉技术为17.2%。3种杂交技术之间植株产生频率十分接近,分别是81.0%、81.8%和78.9%。尽管统计分析表明3种杂交技术间胚产生频率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改良垂直剪颖剪药技术工序少,操作简便,速度快,工效高,应是首先推荐使用的技术。4个小麦品种的胚产生频率在18.5%~29.1%间(平均22.6%),存在着显著差异。植株产生频率在74.4%~87.2%之间,平均为80.6%。  相似文献   
4.
李学渊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3,19(6):509-514
研究了su_1基因与sh_2,bt_2基因互作对玉米籽粒粒重及营养成份的影响,探讨了这些互作效应对玉米品质育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su_1基因与sh_2,bt_2基因互作大幅度降低籽粒百粒重,增加可溶性糖、还原糖和蔗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增加蛋白质及蛋白质组分中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降低醇溶蛋白含量。籽粒氨基酸组成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受基因互作影响较大。籽粒发育过程中双突变体一般表现为:粒重早期与正常型及单突变体相差不多,但后期增长缓慢;淀粉、醇溶蛋白早期含量较低,后期增长幅度亦较小;蛋白质含量下降量较小;可溶性糖及还原糖早期含量较高,后期下降速度随时期或基因组合而异。研究表明,su_1基因与sh_2、bt_2基因互作可以进一步提高籽粒营养成份,对玉米品质改良具有特殊的利用价值,但提高粒重是这类基因互作效应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分析了双膜覆盖西瓜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和生长特征值及气候生态条件的变化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指出双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改善我国北方地区瓜类生产生态条件,实现供瓜期提前延长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之一。西瓜是人们喜爱的夏季消暑水果。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种植面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干西瓜是喜温作物,幼苗期极不耐冻,不能早播,所以产果期短而集中形成了淡季瓜贵,供不应求,旺季又常因储运条件所限,霉烂变质,给瓜农造成经济损失。为解决这一矛盾,使供瓜期提早延后,进行了地膜加拱棚双膜覆盖的试验。着重研究了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和生长特征值及气候生态条件的变化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平均亩产6919.8公斤。较只盖地膜亩产4718.1公斤,亩增产2201.7公斤较露地栽培3006公斤,亩增产3916.6公斤,  相似文献   
6.
7.
李学渊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4,20(4):439-445
本文在分析su1,sh2,bt2,o2,wx玉米胚乳突变基因与互作对籽粒成分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胚乳突变基因影响下籽粒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这些关系对玉米品质改良的意义。研究表明,玉米胚乳突变基因及其互作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可溶性糖、蔗糖、还原糖、清蛋白、球蛋白及谷蛋白含量,降低淀粉和醇溶蛋  相似文献   
8.
魔芋为山区部分农民致富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随种植面积扩大,魔芋软腐病也随之大量发生,其危害程度日趋严重,致使一些魔芋专业户苦辛经营受毁、遭受严重经济损失。魔芋被称之为本大、利大、风险大的商品生产,稳定发展实为困难。鉴此,本县农技人员进行试验探索,总结出一套防治魔芋软腐病新途径。 1 按生态适应性选好魔芋生产基地据资料,魔芋软腐病菌发育适宜温度为4—39℃最适温度为25—30℃。据南江县山区气候条件,魔芋生育期均可发病,但发病程度随地域而异。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地带为气  相似文献   
9.
1985年我们承担了内蒙科委下达的小麦系列化栽培技术措施开发研究课题,当年在巴盟临河市开发59829亩,占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的14%,平均单产223.40公斤,比对照田每亩增产45.83公斤,增产19.3%。1986年由临河市扩展到杭锦后旗、五原、土右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su_1,sh_2,bt_2,o_2,wx玉米胚乳突变基因与互作对籽粒成分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胚乳突变基因影响下籽粒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这些关系对玉米品质改良的意义。研究表明,玉米胚乳突变基因及其互作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可溶性糖、蔗糖、还原糖、清蛋白、球蛋白及谷蛋白含量,降低淀粉和醇溶蛋白含量,但突变体百粒重多明显降低。在籽粒各成分的关系中,百粒重、淀粉和醇溶蛋白含量三性状呈正相关关系,三性状和其它性状间呈负相关关系,其它性状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分析表明淀粉和醇溶蛋白含量是影响籽粒品质的主要因素,胚乳突变基因主要通过降低淀粉和醇溶蛋白含量来增加其它成份的含量,进而提高籽粒的营养品质,但淀粉和醇溶蛋白含量的降低会导致粒重下降。所以,利用胚乳突变基因互作效应改良玉米品质应该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二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