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9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33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水稻病虫害防治中长期存在控害保产与生产无公害稻米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几种效果显著的非化学控害增产技术。其中,利用水稻遗传背景、对病虫抗感水平等差异显著的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控制稻瘟病的效果达42.12%~76.68%,抑制白背飞虱若虫数量增长效果明显,增产糯稻或优质稻600~1050 kg/hm2,平均增收约1 500元/hm2;稻鱼共育控制稻飞虱的效果为63.77%~86.89%,对纹枯病病株抑制率70.52%,控制稻田杂草效果为89.57%,平收获鲜鱼319.5~1 177.5 kg/hm2,水稻产量比对照区增产7.05%~10.11%;稻鸭共育控制稻飞虱效果63.73%~77.18%,控制稻螟效果30.11%,控制纹枯病效果19.33%~67.03%,对稻田杂草控制效果91.96%,减少施肥30.6%、农药59.3%,减少投入1 987.05元/hm2。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从“六五”以来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经过近ZO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协作攻关,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水稻病虫害防治几乎完全依靠化学农药的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耕作制度、种植结构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变化,病虫害防治出现了新问题。为此,“九五’潮间国家继续立项支持,组织全国IO个科研和教学单位协作攻关,取得以下主要研究进展。一、组建了水稻重大病虫害GIS预测预报系统在“八五”基础上,搜集了江淮、江汉、四J;D、太…  相似文献   
3.
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 >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发声在昆虫纲相当普遍。据估计,至少直翅目(Orthoptera)、同翅目(Homoptera)、双翅目(D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数以千计的种类能发声。昆虫发声似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有特化的发音器,有特殊的发音动作,声音由空气传播,人耳可直接感觉。例如:蟋蟀总科(Grylloidea)、螽蜥总科(Tettigonuroidea)、蝼蛄总科(Grylloralpoidea),蝉总科(Cicadoidea)和天牛总科(Cerambycoidea)的若干种类。2.有特化的发音器,有特殊的发音动作,声音由固体介质(寄主植株)传播(实质上是  相似文献   
5.
褐稻虱生物型鉴别的若干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涛 《植物保护》1987,13(3):33-34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主要水稻害虫。其生物型系指种内对寄主致害特性不同的种群。 吴荣宗等(1981)曾对我国主要稻区,包括9省25个县市的褐稻虱田间种群进行鉴定,均属于生物型I。 近两年,田间种群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原表现抗虫的杂交稻组合籼优6号(恢复系IR26,抗Ⅰ、Ⅲ型,  相似文献   
6.
牛属于单胎动物,通常一胎产一犊,在自然状态下牛的双胎率极低,仅为0.15%~2.99%,肉牛的双胎率仅为0.5%。低繁殖率极大地制约了养牛业的发展,使得提高牛的繁殖率成为国内外养牛业研究的热点课题。从牛双胎的效应、影响牛双胎的因素、提高牛双胎率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牛双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褐稻虱发声机理模型和雌虫鸣声的人工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雌、雄成虫均能振动腹部.发出由固体介质(寄主植株)传递的声信号,用于交尾前的个体间通讯。整个发声过程似为卷积同态系统, 包括:冲击序列发生器、腹部振动单元、后基片振动单元及机械滤波器。最近发现的摩擦发声器是该系统的核心。根据上述发声模型,用电子振荡电路成功地模拟了褐稻虱雌虫鸣声。  相似文献   
8.
9.
粘虫飞翔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粘虫 Mythimna separata(Walker)飞翔活动频率和飞翔能力随蛾龄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22~24℃条件下,4~8日龄飞翔活动最频繁,5~7日龄飞翔能力达到最强。吊飞24小时,可平均累计飞翔23.7小时,190.386公里;吊飞72小时,最多可连续飞翔41.42小时,累计飞翔431.699公里。飞翔速度一般在2~4米/秒范围内,其中少数个体达5.3米/秒,众数为3.1米/秒。顺风飞翔,粘虫飞翔速度随风速的增加逐渐降低。其逆风飞翔的最大风速平均为4.4米/秒(以上速度、距离系修正值)。飞翔能力与营养,特别是成虫期的补充营养关系密切。飞翔的适宜温度为11~32℃,最适温度在17℃左右,下限约为8℃。飞翔活动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光照为0.3勒克斯,飞翔活动开始减少,5勒克斯以上完全停止飞翔。飞翔活动有两个峰,其一在晚18:45~21:00,其二在翌日凌晨1:00~5:00。粘虫蛾的卵巢发育和产卵情况,吊飞的与未吊飞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昆虫吊飞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涛 《植物保护》1982,8(6):30-32
本套昆虫吊飞装置可以对不同性别、不同日龄的迁飞昆虫个体的飞翔行为和飞翔能力加以比较;可以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昆虫飞翔与营养、温湿度、光照、风速的关系;也可以在经过不同时间(距离)的吊飞以后,对昆虫个体的发育情况进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