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2篇
  200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张旭  张东流 《林业科学》1990,26(5):461-464
在较高大树木上危害的森林昆虫,当其种群的密度不是很高,或种群未处于大量取食的虫态(一般为末龄幼虫)时,往往不易被发现。大量取食后不久,种群突然消失,只留下一些危害过的痕迹。危害痕迹中寄主林木被害状能提供的信息极有限,害虫的头壳也很难找到,而虫粪却易于发现且能提供较多的信息,成为确定害虫种类的线索。国外已有不少文献肯定了虫粪对于识别虫种的辅助作用,还编制了若干种森林害虫的虫粪检索表。国内仅对马尾松毛虫虫粪在监测其幼虫种群数量方面作过较详细的研究,尚未见到用虫粪识别虫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1试验材料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位于安徽省东至县金寺山林场,选择6~7年生马尾松纯林,树高1.5~2米,9月中旬二代马尾松毛虫幼虫3~4龄,平均单株虫口52.5条(采虫释放),土壤为偏酸性黄土.  相似文献   
3.
1试验材料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位于安徽省东至县金寺山林场,选择6~7年生马尾松纯林,树高1.5~2米,9月中旬二代马尾松毛虫幼虫3~4龄,平均单株虫口52.5条(采虫释放),土壤为偏酸性黄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