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记载了我园用母山羊代替白唇鹿喂养幼仔的全过程。初步认为母羊是鹿科动物亲仔的好妈妈。精心的饲养管理 ,认真的观察记录 ,及时处理好育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人工育幼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作者设计了蛋白质水平为 2 3 1 0 %、2 6 98%和 32 56%的三种日粮 ,分别饲喂Ⅰ、Ⅱ、Ⅲ组手术引流黑熊 ,比较研究 3组受试黑熊对日粮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结果表明Ⅰ、Ⅱ、Ⅲ组受试黑熊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 70 47%、77 1 4%和 77 99% ,其中Ⅱ组与Ⅲ组间无显著差异(P >0 1 ) ;Ⅰ组与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显著 (P <0 1 ) ;Ⅱ、Ⅲ组受试黑熊蛋白质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 (P <0 0 5)。在上述 3种日粮蛋白质水平下 ,3组受试黑熊均处于氮的正平衡状态 ,Ⅰ、Ⅱ、Ⅲ组受试黑熊食入总氮利用率分别为 2 6 96%、41 72 %和 37 69% ,3组间有显著差异 (P<0 0 5)。  相似文献   
3.
建立小熊猫人工种群开展繁殖研究是减轻野生种群压力,有效保护小熊猫的措施之一。为探索提高人工条件下小熊猫繁殖水平,2011年以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对圈养小熊猫的环境条件等进行了改进提高。通过对小熊猫的饲养、繁育环境条件的改善,小熊猫的繁育情况有了一定的提高,初步结果显示,改进后,小熊猫的发情率、受胎率没有显著变化,但其繁殖成活率从改进前的55. 5%极显著地提高到改进后的76. 26%(P <0. 01)。  相似文献   
4.
采取质粒shuffling方法,将含GFPmut1的pPS858和能在布鲁菌中复制的质粒pBBRlMCS-2经KpnI酶切后连接,转化DH5a,利用双抗性筛选重组质粒pBBR1-GFP。将荧光质粒转入布鲁菌,获得荧光标记布鲁菌,并用构建好的荧光标记布鲁菌侵染巨噬细胞J774A.1,探讨其用于细胞侵袭试验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成功构建布鲁菌荧光报告质粒pBBR1-GFP,用构建好的荧光标记布鲁菌侵染巨噬细胞后,在细胞内观察到带荧光的布鲁菌,且荧光强度与胞内细菌数成正比。细胞侵袭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细菌与细胞共孵育45min后,胞内细菌达到饱和。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布鲁菌的荧光质粒报告系统,可用于布鲁菌细胞侵袭试验。  相似文献   
5.
Introduction,IthasbeenwellKnownthatgiantpanda(AjluropodsmelsnoI6uca)isanendangeredandrarespeciesthatdistributesinChinaonly,whosepopulationisdiminishing.GiantpandahasattraCtedtheattentionsofscientistsfromdifferentwalksintheworld.Inoddertorescuethepreciousspecies,Chinaandtheworldhaveputgreatenergyinsuchcontribution.StudiesfromvariousdisciplineshavealsobeenconduCted.Onthereasonsoftheendangeringandmortalityofgiantpandas,differentscientistsfromdifferentdisciplineshavedifferentviewpoints.ZhuJing…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小熊猫这类野生动物是否存在布鲁菌感染,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及BCSP31-PCR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小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产房饲养的小熊猫进行了布鲁菌病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调查。结果表明:有2只小熊猫RBPT检测阳性,表示疑似布鲁菌感染,而进一步采用SAT及BCSP31-PCR诊断为阴性,排除了RBPT检测为阳性的2只小熊猫感染布鲁菌的可能性。说明RBPT存在假阳性结果,临床诊断此病时应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各地动物园圈养大熊猫的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其人畜共患风险,采用基于ITS基因的巢氏PCR方法,对江苏、福建、浙江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动物园圈养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基因分型进行调查和检测。在31份大熊猫粪便样品中,共检测到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14份,总感染率45.2%,检测出SC02(13/14)和Peru6(1/14)两种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种系发育分析表明,SC02和Peru6都属于具有人畜共患潜能的group 1b。本实验首次发现SC02基因型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大熊猫,表明大熊猫可能作为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储存宿主引起人微孢子虫病,拓宽了基因型SC02的毕氏肠微孢子虫宿主范围。  相似文献   
8.
研究从2份小熊猫粪便样品中检测到了一种新型的指环状病毒,命名为AV-Chengdu1(GenBank KX611132)。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其基因组全长约2 900nt,GC含量为49.8%;基因组结构分析表明其含3个开放阅读框(ORF1:1 743nt,ORF2:393nt,ORF3:399nt),其中ORF1编码产物的氨基酸序列与一株来自松貂的指环状病毒的氨基酸序列(JN704611)同源性为56.4%。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其与来自松貂的指环状病毒(JN704611)紧密聚类。  相似文献   
9.
采取质粒shuffling方法,将含GFPmut1的pPS858和能在布鲁菌中复制的质粒pBBR1MCS-2经KpnⅠ酶切后连接,转化DH5α,利用双抗性筛选重组质粒pBBR1-GFP。将荧光质粒转入布鲁菌,获得荧光标记布鲁菌,并用构建好的荧光标记布鲁菌侵染巨噬细胞J774A.1,探讨其用于细胞侵袭试验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成功构建布鲁菌荧光报告质粒pBBR1-GFP,用构建好的荧光标记布鲁菌侵染巨噬细胞后,在细胞内观察到带荧光的布鲁菌,且荧光强度与胞内细菌数成正比。细胞侵袭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细菌与细胞共孵育45min后,胞内细菌达到饱和。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布鲁菌的荧光质粒报告系统,可用于布鲁菌细胞侵袭试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