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2篇
综合类   1篇
园艺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
1.
铜对荞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Cu^2+对荞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20-120mg/L Cu^2+处理能促进荞麦种子发芽,发芽率逐渐提高,但效果不显著;显著抑制荞麦幼苗的生长,并且随着Cu^2+处理浓度的增加,荞麦整株鲜重显著下降,尤其对根部的抑制最为明显。荞麦幼苗的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随着Cu^2+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表明,低Cu^2+浓度抑制荞麦生长,高Cu^2+浓度则会对荞麦造成显著伤害。  相似文献   
2.
黄土土质对溅蚀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质地是土粒溅蚀量及溅出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以黄土高原4种土壤(土、黑垆土、砂黄土、黄绵土)为试验用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土质对溅蚀量、溅出土粒颗粒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溅蚀量随降雨历时增加呈幂函数趋势增加。降雨开始时溅蚀量取决于土表松散颗粒含量及土粒均匀程度。随后溅蚀量增加速率则取决于黏粒(0.002mm)、细粉粒(0.002~0.02mm)及吸湿性黏土矿物含量,二者综合作用使得溅蚀量增加幅度减小。(2)溅蚀过程中溅出土粒的粒径组成决定于供试土壤的颗粒组成,0.25mm颗粒含量高的土壤溅出土粒粒径分布均匀,而0.25mm颗粒含量低的土壤溅出土粒集中分布于粗粉粒、细砂粒粒级内。(3)通过溅出土粒实际与原始颗粒含量的比值可判断土壤颗粒溅出方式。供试土壤黏粒、细粉粒、粗粉粒(0.02~0.05mm)的实际与原始颗粒含量比值1,均以团粒形式溅出,不受土壤类别影响;而土、黑垆土砂粒的实际与原始颗粒含量的比值1,以团粒形式溅出;砂黄土、黄绵土土壤砂粒实际与原始颗粒含量比值≈1,以单粒形式溅出。  相似文献   
3.
用水培法研究铜对不同品种生菜幼苗生长、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铜浓度的增加,叶绿素的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叶绿素含量减少到最低时,铜的浓度为4μmol/L.蛋白质的含量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铜浓度为6μmol/L时,蛋白质的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4.
模拟降雨条件下塿土的溅蚀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溅蚀在破坏土壤表层结构的同时为后续侵蚀提供丰富材料,以黄土高原典型土壤塿土为试验用土,通过模拟降雨试验,根据溅蚀速率、溅蚀前后土壤颗粒组成及表面强度变化指标,系统研究塿土的溅蚀特征。结果表明,溅蚀速率随降雨历时呈现幂函数变化,分为迅速降低、缓慢降低、趋于稳定3个阶段。土盘表面松散颗粒及利于溅蚀的粒级范围内颗粒的消耗、团聚体破碎及超渗产生的水层消耗雨滴能量、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分别是3个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在90mm/h的雨强下,塿土颗粒富集与耗损的临界粒径是0.05mm,雨滴打击分离粒级0.05mm颗粒,富集迁移粒级0.05mm颗粒。当含水率相等时,降雨历时越长贯入深度越浅。塿土表面强度随降雨历时增加,0~30min是塿土结皮形成的关键时期。塿土溅蚀过程是表土颗粒组成不断变化和表面强度逐渐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紫叶李幼叶为试验材料,于2017年3~5月系统地观测了其发育过程。从叶片大小(以叶面积表示)来看,紫叶李叶片的生长趋势呈明显的"抛物线形"曲线,在5月中旬叶面积达到最大。新生叶展开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含量均逐渐升高,其中叶绿素含量增加较快,5月初即达到最大值;花青素含量则一直呈上升趋势,5月下旬花青素含量仍在升高;蛋白质含量增加趋势与叶绿素一致。随着叶面积的增大,紫叶李叶片的质体醌库大小(Area)和反应中心数目(RCs/CSo)在5月中旬逐渐增大至最大值,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能吸收和传递效率(ABS/CSo、TRo/CSo、ETo/CSo)、热能耗散比率(DIo/CSo)等也在5月底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此时叶片的光合功能已经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