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双版纳兰科植物海拔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确定西双版纳野生兰科植物428种。将研究区按200 m海拔段划分为10个海拔梯度,分析兰科植物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的垂直分布格局呈"中间膨胀型",峰值出现在1 000~1 200 m海拔段;②相邻海拔段的兰科植物种类相似系数较高(0.31~0.79),海拔段相隔越远相似性系数越小;③随海拔升高各海拔段的兰科植物生活型及区系成分的种类数量也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垂直分布格局;④地生兰和附生兰的种数在海拔600 m左右达到平衡,600 m以上附生兰占优势;⑤各海拔段兰科植物均以热带种类占主导地位(72%~87.8%),其中又以热带亚洲分布型的种类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附生兰科植物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定宽样线法研究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附生兰科植物种群丰富度及种群数量动态。3年的监测结果显示:1)石灰山季雨林内附生兰科植物种类丰富(21属34种),种群密度较低,为(0.6~24.9株.丛)/hm~2;2)种群丰富度年际波动明显(2~6种),种群个体的更新速率快(3年间的个体死亡率为0~100%,新增率为5.5%~100%,年际消亡率为7%~100%);3)种群个体消亡的主要原因是人为采摘和物理致亡,由人为采摘和物理因素(附主枯死、基质脱落等物理因素及强风、动物等直接作用)导致的个体消亡分别占消亡总数的43.6%和36.4%。研究结果揭示,单凭立地森林植被的保护还不足以确保其内濒危附生兰科植物的长远保护。提出加强贸易管制,完善区域性就地保护体系设置等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西双版纳曼稿自然保护区的4个天然植被亚型中选设了5条调查样线,以搞清自然保护区大花万代兰的垂直分布、生境选择及其附主植物.结果表明:曼稿自然保护区海拔1130~1600m范围均有野生大花万代兰分布,分布最为集中的是海拔1200~1450m的针阔混交林;多分布于林木上层郁闭度50%~60%的阳坡地段;主要附主植物有毛叶青冈、大叶栎、黑黄檀、银叶栲等.针对野生大花万代兰具有的保护价值及其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威胁.提出加大管护力度、对其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长期性监测、开展人工培育技术研究等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全州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猕猴、熊猴、北豚尾猴、短尾猴、菲氏叶猴等5种猴科动物种群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猕猴在全州3县市所有乡/镇(街道办)均有分布;熊猴分布于勐养、勐遮、勐混、勐仑等乡镇;北豚尾猴分布于勐遮、勐混、易武、勐仑、勐腊等乡镇;短尾猴分布于勐海、勐仑等乡镇;菲氏叶猴分布于允景洪、勐养、勐旺、勐遮、勐腊、勐仑等乡镇。运用ArcMap10.2.2软件进行筛选过滤,测算出猴科动物潜在分布面积约为32.02万hm2,分布海拔在480~2200 m,种群规模约在 3470~ 4740 只。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木林等7种植被类型均有猴科动物分布。针对猴科动物保护面临的生境破碎化、林下经济发展导致生境质量下降、被猎杀等威胁,提出加强栖息地保护、关注笼养猴科动物福利、严肃查处非法猎杀行为、开展科学研究和加强宣传力度等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兰科植物资源.2006~2008年作者对该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对保护区内野生兰科植物的多样性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兰科植物资源的就地保护及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勐腊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采取查阅档案、收集相关材料、调查火烧迹地等方法,对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勐腊自然保护区引发森林火灾的隐患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根据这些因素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静态生命表、生殖力表和Leslie矩阵模型,研究澜沧江下游黄竹的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种群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Ⅰ型。种群表现出幼龄个体数量较多,但死亡率较高;中龄级个体数量虽少,但存活质量较高,说明幼龄阶段曾受到较大的人为、动物的干扰。种群的净增长率(R0〉1)、内禀增长率(rm〉0)和周限增长率(λ〉1)的数值表明,黄竹种群上升,能完成自我更新,表现为发展种群。Leslie矩阵模型分析表明,在未来25年中种群各龄级的个体数及种群总数均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由于环境有限,生物本身也是有限的,加之外界人为采挖和动物的取食,种群将会在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后趋于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8.
基于实地调查和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西双版纳坝区独生古树上野生附生兰科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坝区独生古树上野生附生兰科植物共计30属59种,占研究区同海拔段(500~1 220 m)已知野生附生兰科植物种数(228种)的25.9%,其中12种(20.3%)属中国红色名录濒危等级。CCA分析结果显示,7个环境因子对坝区独生古树的附生兰物种组成的总效应和净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按照净效应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海拔、距居民区距离、年均降雨量、年均温、距天然林块距离、胸径、树高。  相似文献   
9.
采取野外监测和跟踪调查、资料查阅、村寨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亚洲象在勐腊保护区的活动区域变化,季节、日的活动规律。结果发现,与2010年相比,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勐腊保护区60%的区域以及保护区以外的东北部区域,这些区域主要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村落周围;在活动时间上,一年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4—8月,一天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下午到夜晚(17—21点),表明亚洲象的活动区域、活动范围与食源密切相关。对亚洲象保护的管理规范、群众保护意识有所增强等有利因素和食源减少、食性改变、栖息地减少等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引导当地居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时间,开展跨境保护、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强宣传、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等缓解人象冲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西双版纳勐腊保护区内社区群众种植砂仁的现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户填报砂仁调查表,面上踏察和重点村寨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居民在保护区内林下种植砂仁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等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砂仁对社区群众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破坏作用。藉此提出了加强宣传,发展替代产业,严控种植面积扩大,科学管理现存种植地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