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为明确澳大利亚外来昆虫物种组成及入侵区系,以在线数据库、公开发表文献以及图书等资料为数据源集成澳大利亚外来昆虫数据集,对其物种组成、原产地、空间分布、传入途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收集的澳大利亚外来昆虫数据集共包括382种,隶属于8目78科277属。鞘翅目昆虫的种类最多,有325种,其中象甲科昆虫最多,有74种,其次是隐翅甲科和叶甲科昆虫,分别有27种和20种。澳大利亚外来昆虫主要来源于亚洲,占外来昆虫原产地总记录频次的28.47%,其次是欧洲和非洲,占比分别为19.79%和16.32%。整体上来看,澳大利亚外来昆虫丰富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密度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从传入途径来看,无意传入的昆虫占91.89%,有意传入的昆虫占8.11%,且主要通过运输污染物和运输偷运物2种途径无意传入。基于澳大利亚外来昆虫现状,考虑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面临的跨境生物入侵威胁,建议我国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中加大口岸检疫监管力度,规范引种管理,同时加强防范入侵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
在作物系统中,不同类型的植物与主要农作物的配置能够有效提高天敌对害虫的生物控害作用,抑制害虫种群。这些植物通常称为功能植物或次生植物,可划分为7类:伴生植物、驱虫植物、屏障植物、指示植物、诱集植物、虫源植物以及银行植物。然而,功能植物的有效性及其对害虫种群的控制功能还未在生物防治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这主要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能够对不同类型植物的利用步骤和过程提供的指导的完善的系统,尤其是缺乏功能植物对3级营养关系的影响的具体论证。目前,实践应用中的难题是专业术语和概念的混用,因此,本文尽量阐明每种植物类型定义和功能,以期为更好地利用功能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et Granara de Willink 1922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基于中国82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和未来气候变化数据,结合木瓜秀粉蚧的生物学特性,利用CLIMEX模型对该虫在中国当前气候以及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木瓜秀粉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在南方,适生区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9.07%。高适生区主要包括海南省、广东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福建省和云南省小部分地区。在未来气候条件下,2050年木瓜秀粉蚧的潜在适生区将进一步扩大,适生区面积所占比例将增加至15.46%,且有向北移动的趋势。表明木瓜秀粉蚧对中国南方地区的农业潜在威胁巨大,建议将该虫增补为检疫对象,并加强检疫监管和种群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4.
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对气候变暖与集约化种植的不对称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暖及农业集约化对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发生的影响,通过收集1987-2017年我国山东、河南及河北3省的棉花种植面积、棉铃虫发生面积及年平均温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及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比较转Bt基因棉花推广前后棉田棉铃虫种群的发生程度,分析棉铃虫的为害指数.结果... 相似文献
5.
生境破碎化是制约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瓶颈”之一。本研究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影响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群动态过程的生境破碎化的生物反应特征,以及破碎化生境对生物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的影响机理及基本理论假说,重点对草原景观下有关昆虫群落结构、丰富度、种群数量与动态、种间关系及群落次生演替等与生境破碎化关系的试验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提出了在草原环境下进行破碎化生境与昆虫群落和种群发生关系研究的问题及优势条件,指出了种间关系和次生演替与生境斑块格局的关系是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又称秋黏虫,起源于美洲。自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以来,目前已扩散至我国25个省、市(区)。目前在我国发现的草地贪夜蛾主要为害玉米,本研究在收集了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及防治情况,玉米的产量、面积、价格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随机模型@RISK分别预测了其在防治与不防治场景下对我国玉米产业的潜在经济损失。结果表明,在不防治场景下,草地贪夜蛾对我国玉米的潜在经济损失总量的90%置信区间为375.68亿~3 283.45亿元,投入防治后可挽回的潜在经济损失90%置信区间为254.78亿~2 918.93亿元。因此,为保护我国玉米种植业的安全生产,应加强田间防治来降低其对我国玉米产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开展欧洲输华粮谷中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该文整理和统计2003—2017年我国自欧洲输华粮谷中截获的有害生物数据,并采用SPSS 20软件分别对所截获的主要杂草和昆虫进行了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其截获次数的主控因子。结果显示,我国自欧洲输华粮谷中截获的主要有害生物为杂草,截获记录数为7 905次,占总截获记录的79.99%;我国自欧洲输华大麦中截获的有害生物次数均最多,截获次数为57 843次,占总截获次数的51.39%;我国自乌克兰输华粮谷中截获的杂草和昆虫次数最多,分别为39 026次和678次;我国自欧洲输华粮谷中截获的杂草和昆虫分别为479种和61种;自乌克兰和大麦中截获的杂草和昆虫的Shannon-Weiner指数均相对较高;我国自欧洲输华大麦和玉米中截获的杂草和昆虫分别单独聚为一类,我国自乌克兰和法国输华粮谷中截获的杂草和昆虫分别单独聚为一类;欧洲输华粮谷贸易额是有害生物杂草和昆虫截获次数的主控因子。建议我国进一步做好有害生物截获数据收集工作,加强欧洲输华粮谷中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根据风险对不同国家和粮谷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一步提升我国储粮害虫快速、准确鉴定能力,采用微软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应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和C#编程语言,研制了中国储粮害虫DNA条形码鉴定系统(Grain Pests DNA Barcode Identification System,GPDBIS)。GPDBIS收集了我国将近40种储粮昆虫及仓储螨类的基础信息和mtDNACOⅠ条形码信息,提供了基于DNA条形码的相似度比对鉴定功能和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功能、基础信息查询及管理功能。GPDBIS初步应用效果显示,该系统界面友好、功能稳定,能够实现我国常见储粮害虫的快速、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间作功能植物对茶园主要害虫茶小绿叶蝉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茶园间作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金花菜Medicago hispida Gaertn.、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 L.,以自然留养杂草茶园为对照,用网捕法采集茶小绿叶蝉并于室内计数,镜检剥查法调查其茶梢着卵量。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生境管理茶园网捕茶小绿叶蝉总个体数及每月个体数均无显著差异;茶小绿叶蝉个体数分别在2017年8月与2018年6月达到高峰。茶梢各节间着卵量不同,主要产卵在顶芽之下第2~5节间,以第4节着卵量最多。间作金盏菊茶园茶小绿叶蝉在茶梢第1节着卵量显著高于间作白三叶和金花菜茶园。不同生境管理茶园茶小绿叶蝉在茶梢第4节着卵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间作金盏菊(8.13)、间作金花菜(7.50)、自然留养杂草(7.17)和间作白三叶茶园(6.57)。不同时间段4种不同生境管理茶园茶小绿叶蝉在茶梢各节之间的着卵量存在差异,且均在9月上中旬着卵量达到高峰。在茶园间作功能植物,短期内未见其显著降低茶小绿叶蝉网捕量和茶梢着卵量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