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27篇
  免费   1686篇
  国内免费   2145篇
林业   1581篇
农学   2658篇
基础科学   1312篇
  2832篇
综合类   8577篇
农作物   1663篇
水产渔业   1567篇
畜牧兽医   1765篇
园艺   871篇
植物保护   1332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394篇
  2023年   449篇
  2022年   703篇
  2021年   768篇
  2020年   824篇
  2019年   927篇
  2018年   683篇
  2017年   984篇
  2016年   1169篇
  2015年   952篇
  2014年   1157篇
  2013年   1301篇
  2012年   1575篇
  2011年   1622篇
  2010年   1155篇
  2009年   1171篇
  2008年   1028篇
  2007年   1085篇
  2006年   869篇
  2005年   797篇
  2004年   630篇
  2003年   499篇
  2002年   467篇
  2001年   400篇
  2000年   387篇
  1999年   316篇
  1998年   264篇
  1997年   255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44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低温和超低温保存花粉对番茄坐果率和种子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处理下长期保存花粉对番茄坐果率和种子量的影响,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选育的Ryau96172I和Ryau9327D两个番茄品系为试材,采用低温(4℃,处理I)及超低温(-196℃,处理II)条件保存花粉,以常温作为对照(CK),对不同处理的花粉人工授粉(60朵花)后的坐果率、种子总重量、平均单果种子重量、种子总数及单果种子平均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处理I和处理II人工授粉后对番茄的坐果率无显著差异;处理I人工授粉后番茄的种子总重量、平均单果种子重量、种子总数及单果种子平均数无明显差异,但处理II人工授粉后其相应指标显著偏低(P0.05).结果表明: 超低温处理下保存花粉对番茄的种子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前花生仁中甲咪唑烟酸残留量的检测是参考国标中茶叶农残的方法,花生仁基质含有大量的油脂和蛋白质,这与茶叶基质有显著区别,且该方法只能定性。本文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花生仁中甲咪唑烟酸残留量的方法。花生仁样品采用乙腈溶液提取后再经过除脂净化处理,以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加入0.1%的三乙胺,磷酸调pH3.0)体积比1:3作为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分析。结果表明:甲咪唑烟酸标准在0~1.2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检出限为7μg/kg;加标回收率为91.1%~98.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都较好。该方法操作简便、分离度好、结果准确,能很好地满足花生仁中甲咪唑烟酸残留量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中华常春藤的生境和测量茎的生长情况,总结了中华常春藤的种植特点和分枝方式,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并根据建立的模型用Excel软件绘制坐标图。结果表明:中华常春藤主枝生长完毕所需的有效积温为2 718.34℃/d;茎伸长量随有效积温延续的变化呈"S"形曲线,而茎伸长速度变化趋于钟罩型单峰曲线。再利用此结果估算出:在理想的生长条件下采用三角形定植方式定植中华常春藤为宜,并且植株与植株之间的最佳定植密度为510 mm×510 mm。  相似文献   
4.
以金华火腿骨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其呈味物质释放的影响。通过感官评价及可溶性糖、有机酸、5''-核苷酸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分析不同处理组间样品的差异,同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对提取物感官和呈味物质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感官评价发现,高压蒸煮的样品的鲜味、咸味和可接受度最高,其协同滋味的综合评分最佳;呈味物质分析发现,原液中所有呈味物质含量都最低,高压-复配酶解处理的样品中可溶性糖总量最高,高达132.68 mg/100 g;经过酶解处理样品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达到3 733.32 mg/100 g;样品经不同处理后,5''-核苷酸含量呈现显著性增加(P<0.05),总含量最高的是经过高压蒸煮处理的样品,质量分数高达1.24 mg/100 g,是原液和其他处理组样品的2.38~12.4倍;与样品原液相比,游离氨基酸总量都显著增加(P<0.05),高压蒸煮处理的样品中含量最高,总质量分数为642.44 mg/100 g。借助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样品的感官属性及呈味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样品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的处理方式所释放的呈味物质分布规律显著不同,高压蒸煮的样品与咸味和鲜味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酶解处理的样品与酸味和甜味有较强相关性,其他组样品与感官与呈味属性相关性不强。结论:不同处理方式的金华火腿骨具有不同的风味,其风味特征与多种物质有关,该研究结果为火腿骨的深度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提高金华火腿骨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5.
田间比较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新型覆膜方式(SL)与其他覆膜方式———条膜起垄覆盖(TL),条膜平铺覆盖(TP),全膜平铺覆盖(QP)以及不覆膜(CK)在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玉米产量三个方面差别。分析结果显示:新型覆膜方式SL在作物苗期和成株期的表层土壤含水量最高,地表蒸发量较小,集水效果最好;在苗期的表层地温高于其他处理,超出对照6.1℃。各处理玉米产量从高到低次序为SLQPTLTPCK。其中SL比QP增加21.9%,比TL增加64.8%,比TP增加32.1%,较CK提高了1045%。SL的经济收益是QP的1.2倍,TL的1.7倍,TP的1.3倍,CK的10.2倍。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一项有效的增产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四个杏品种抗寒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优选一号’、‘新世纪’、‘兰州大接杏’、‘金太阳’4个杏品种为试材,研究了越冬枝条、花和幼果的抗寒性.通过相对电导率配合Logistic方程得出:4个品种杏树花的半致死温度在-4~-6℃之间,幼果的半致死温度在0~-2℃之间;对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SOD活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等指标综合分析得知,4个品种杏树抗寒能力排序为:‘优选一号’‘兰州大接杏’‘新世纪’‘金太阳’.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北方农户全年生活燃气需求和研究户用恒温沼气池的产气特性,研发了发酵容积为3 m3的地上式太阳能恒温沼气生产系统。从沼气池的产气稳定性,不同发酵温度、不同发酵原料下的产气性能,全年产气特性4个方面对该系统做了试验研究。在兰州地区气象条件下,厌氧发酵试验结果发现:该太阳能恒温产气系统可全年稳定连续运行,全年累计产气398.52 m3;当最低环境温度分别高于-19.9、0.7和6.9℃时,系统可以实现26、28和37℃恒温厌氧发酵;当猪粪与农户常见的玉米秸秆、蒿草、莲花菜叶按一定比例混合发酵后,可显著提高沼气中甲烷体积分数并延长或缩短发酵周期。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体质量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牙鲆配合饲料中氮元素的利用和氮收支进行了研究。试验按沙蚕体湿重设置(0.40±0.19)、(1.00±0.22)、(2.00±0.50)g 3个组,分别记为S、M和L组,每组分别设16、20、24℃3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1)20℃时各组双齿围沙蚕对氮的摄食率均达到最大值,平均为17.0 mg/(d.g),变幅为14.3~22.0 mg/(d.g);2)双齿围沙蚕于不同温度下对氮的摄食率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S组为10.5~22.0 mg/(d.g),M组和L组则分别为8.0~14.7、6.6~14.3 mg/(d.g),氮摄食率与体质量的关系可用幂函数式CN=aWb表示,其中a值在20℃时最高,为10.618,b值为-0.2076~-0.1911;3)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和体质量对沙蚕的氮摄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F=79.125,P〈0.001;F=34.308,P〈0.001);4)在本试验条件下,双齿围沙蚕对饲料中氮的累积率平均为11.8 mg/(d.g),以摄食氮为100%计,累积氮所占的比例最大,平均为88.99%,排粪氮次之,为9.43%,而排泄氮所占的比例最低,仅为1.58%。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稻虾生态种养对太湖区域优良食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稻虾复合种养模式提供决策参考.选用5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系),进行稻虾复合种养和宽窄行两种栽插密度处理,分析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特点.与常规大田栽培比较,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茎蘖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稻虾...  相似文献   
10.
Blood, freshly collected from warm- and cold-acclimated carp, Cyprinus carpio L., was cooled to 5°C for 4h or warmed to 25°C for 4h, respectively, and the fluorescence anisotropy of washed red blood cells was recorded using the fluorescent dye 3-(p-(6-phenyl-1,3,5-hexatrienyl) phenyl propionic acid [DPH-PA] (which is restricted to the outer leaflet of the plasma membrane) before and after the temperature shift. Despite individual variation, the plasma membrane of cold-exposed erythrocytes became more fluid while that of warm-exposed cells became more rigid following the temperature shift. This response was rapid and reversible. Cold-exposed cells from warm-acclimated fish became more fluid within 40–60 minutes and reverted to their original fluidity within the same time on warming, at a rate of 1°C/min; erythrocytes, from cold-adapted carp displayed an opposite change in fluidity over a similar time period. Cells from warm-acclimated, temperature down-shifted carp hyperfluidized their plasma membranes in the cold, whereas cells from cold-acclimated fish up-shifted in temperature showed no similar effect. These cells showed a complete adjustment of membrane physical state to the temperature. Total phospholipids obtained from warm-acclimated temperature down-shifted cells became more rigid than they were, when assayed at the acclimation temperature. In contrast, phospholipids obtained from cold-acclimated cells became more rigid when exposed to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occurred to the polar head groups, or to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he total phospholipid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lipids play only a secondary role in the control of the physical state of plasma membrane in carp erythrocytes, and that some non-lipid components of these structures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se regulatory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