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充分利用大球盖菇漂烫液的营养成分,对其进行喷雾干燥,并优化其工艺参数,选取热风温度、雾化压力和总固形物质量分数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法组合设计,对大球盖菇漂烫液喷雾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大球盖菇漂烫液喷雾干燥的较佳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添加量15%、进料流量10mL/min、进料温度70℃、热风温度172℃、雾化压力92MPa、总固形物质量分数15%,该条件下大球盖菇漂烫液营养精粉得率为60.26%、抗氧化保留率83.92%、含水率3.2%、溶解时间65s。研究为实现大球盖菇漂烫液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球盖菇液体培养富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富锌研究报道很多,但培养基中锌添加量及菌体富锌量差别很大,不能适用于各种食用菌。为避免大球盖菇因为在保健功能方面落后而影响其栽培,我们对大球盖菇富锌特性进行了研究。配制不同硫酸锌浓度的PDA培养基,用双硫腙比色法测干菌丝锌含量。结果表明,培养基硫酸锌添加量以385 mg/kg为宜。高于此浓度,硫酸锌对大球盖菇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脆片类产品加工过程中,前处理和干燥工艺是影响产品品质的重要环节。为提高食用菌脆片产品品质,选用新鲜的大球盖菇作为试验对象,根据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将大球盖菇分为横切漂烫组、横切漂烫护色组、纵切漂烫组、纵切漂烫护色组,再利用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将其制成即食脆片。通过对大球盖菇脆片色泽、含水量、复水比、质构特性、感官品质等指标的测定,比较不同前处理方式对冷冻干燥大球盖菇脆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切片厚度6~7 mm,预冻12 h,真空冷冻24 h,横切漂烫护色组处理的大球盖菇脆片含水量最低(5.8%),复水比最大(194.7%),色泽最好,硬度最小,感官评价最好。研究结果为大球盖菇脆片在冻干前处理环节参数优化及新型食用菌脆片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在昆明4个县、区进行不同季节、不同树种、不同郁闭度的林下大球盖菇种植试验,通过对其产量及产值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模式对大球盖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下种植大球盖菇夏秋季的产量高于冬春季,提高了13.22%。大球盖菇产量与郁闭度差异明显,郁闭度为0.3~0.4时产量较高;其中郁闭度为0.3时产量最高,每平方米产量达3.93 kg;郁闭度为0.8时的产量最低,仅有1.55 kg/m2。相同条件下油橄榄林下种植大球盖菇的产量较高,平均达2.80 kg/m2,但产量与树种配置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7.
拱棚辣椒——大球盖菇轮作改良土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拱棚蔬菜种植连作障碍问题,进行了辣椒—大球盖菇轮作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轮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41%,pH值提高0.46,容重减少0.06 g/cm3,化肥投入量减少约30%,农药使用量降低约50%;辣椒根腐病发病率减少7.5%,667 m~2产量增加523 kg。综合来看,辣椒与大球盖菇轮作可改良土壤,防控土传病害,提高产量,有利于绿色食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为缩短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1号液体种生长周期,提高菌丝体产量,为大球盖菇液体种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和依据。试验以大球盖菇1号菌丝球干质量(Y)为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得出玉米粉、MgSO4和VB1对大球盖菇的生物量有显著影响,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对大球盖菇液体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得到大球盖菇1号最适液体培养基为蔗糖20 g·L-1、蛋白胨6 g·L-1、酵母膏2 g·L-1、KH2PO43 g·L-1、MgSO44.56 g·L-1、玉米粉4.25 g·L-1、VB12.43 g·L-1,通过对模型进行验证试验,大球盖菇1号菌丝生物量为1.215 4 g·150-1mL-1,较基础培养基相比生物量提高36.2%,且数学模型的预测值与试验观察值相符,相对误差约为1.9%,证明响应面法优化大球...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在前人对大球盖菇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从菌种选择、播期确定、林地选择、林地灭菌消毒、配料选择、建堆发酵、铺料播种、发菌期管理、出菇期管理、适时采收等方面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大球盖菇林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以期为广大的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为林地大球盖菇栽培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