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182篇 |
免费 | 1355篇 |
国内免费 | 112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76篇 |
农学 | 1306篇 |
基础科学 | 198篇 |
1017篇 | |
综合类 | 12919篇 |
农作物 | 1033篇 |
水产渔业 | 874篇 |
畜牧兽医 | 6204篇 |
园艺 | 2949篇 |
植物保护 | 298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567篇 |
2023年 | 929篇 |
2022年 | 1182篇 |
2021年 | 1198篇 |
2020年 | 1133篇 |
2019年 | 1084篇 |
2018年 | 598篇 |
2017年 | 827篇 |
2016年 | 1015篇 |
2015年 | 1115篇 |
2014年 | 1455篇 |
2013年 | 1222篇 |
2012年 | 1714篇 |
2011年 | 1756篇 |
2010年 | 1499篇 |
2009年 | 1478篇 |
2008年 | 1451篇 |
2007年 | 1244篇 |
2006年 | 1129篇 |
2005年 | 1071篇 |
2004年 | 878篇 |
2003年 | 761篇 |
2002年 | 660篇 |
2001年 | 612篇 |
2000年 | 529篇 |
1999年 | 455篇 |
1998年 | 420篇 |
1997年 | 352篇 |
1996年 | 340篇 |
1995年 | 326篇 |
1994年 | 319篇 |
1993年 | 236篇 |
1992年 | 284篇 |
1991年 | 248篇 |
1990年 | 210篇 |
1989年 | 204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5篇 |
1955年 | 16篇 |
1953年 | 2篇 |
195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菌糠是食用菌生产后的废弃物,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质和一定数量的养分,用于农作物栽培不仅能够改良和培肥土壤、也会提高作物产量。本文于2016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田间微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添加不同数量的栽培黑木耳后的菌糠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期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微生物数量及有机质、全氮含量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设不施氮肥(CK)、施纯氮120 kg hm-2(T1)、菌糠替代氮肥用量20%(T2)、菌糠替代氮肥用量40%(T3)、菌糠替代氮肥用量60%(T4) 5个处理;菌糠与0~20 cm土层土壤充分混匀,其它田间管理方法相同。结果表明,添加菌糠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随菌糠添加量增加表现出增加趋势;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5~20 cm土层含水量随菌糠添加量增加而增加,各添加菌糠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总数(平板计数法)均高于CK;施肥和添加菌糠各处理马铃薯产量较CK增加,T1、T2、T3、T4处理较CK分别增产4.61%、0.60%、5.13%和4.53%。由此可以认为替代氮肥氮素40%、60%的菌糠用量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2.
3.
4.
黑木耳的菌包制作是黑木耳栽培生产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菌包工厂正在逐步取代手工家庭制作黑木耳菌包.然而一些工厂化生产黑木耳菌包厂使用的工艺不合理,对黑木耳菌种生物学特性认知不足,菌种生产及菌包生产过程中管理出现漏洞造成菌种或菌包发生严重污染事件,以至于生产出的菌包质量不稳定,菇农使用后出... 相似文献
5.
6.
7.
灰树花,又名贝叶多孔菌、栗子蘑等。它营养丰富,药用价值独特,是一种名贵的食、药用菌。国内外以往均有人栽培,近几年来浙江庆元、河北迁西等地均有用不同方法进行栽培研究,特别是浙江庆元县批准为食、药用菌生产密集县后,发展更为迅速,现已成为灰树花商品性生产基地。但是,原来的袋栽生产其产量、质量不稳,易受突变天气影响,为寻求一条产量高、质量好的灰树花栽培方法,笔者进行菌棒与菌袋栽灰树花对比试验。1菌株 试验所用栽培种来自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2 培养基配方 杂木屑34%,棉子壳34%,麦 10%,玉米粉1… 相似文献
8.
基因聚合是培育广谱、持久抗性水稻品种的有效策略。然而,水稻白叶枯病隐性抗性基因xa5和一些抗病基因组合后却产生了拮抗的聚合效应。为避免无效或拮抗的组合,有必要对携带单基因和基因组合的水稻品种进行抗性评价。调查了2个感病水稻系(籼稻IR24和粳稻TP309),4个单基因抗病系IRBB3、IRBB5、IRBB21和CBB23(分别含Xa3、xa5、Xa21和Xa23)和3个多基因抗病系IRBB54、IRBB50和IRBB59(分别含xa5+Xa21、xa5+Xa4、xa5+Xa21+xa13)对8个白叶枯菌小种的抗性。前期对xa5、Xa21单基因和基因聚合后的效应进行了报道,发现江汉大学保存的P8小种克服了Xa21介导的抗性。发现P8在TP309和IRBB3上都诱导8个小种中最长的病斑,进一步证明了P8致病力的变异;IRBB54、IRBB50和IRBB59对包括P8在内的8个小种表现出抗性,表明了基因聚合策略应对致病菌毒性变异的有效性;而Xa23单基因对所有小种的抗性都达到了三基因聚合系IRBB59的高抗性水平,但在和xa5聚合后抗性被弱化,呈现负向的拮抗效应。研究结果提示在进行水稻基因聚...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