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3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290篇
林业   258篇
农学   560篇
基础科学   37篇
  320篇
综合类   2722篇
农作物   395篇
水产渔业   218篇
畜牧兽医   601篇
园艺   436篇
植物保护   128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241篇
  2021年   267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241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355篇
  2011年   346篇
  2010年   319篇
  2009年   321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褪黑素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中的作用,以小麦品种洛夫林10(简称L10)与叶锈菌生理小种260组成不亲和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源注射甲基紫精(甲基紫精作为一种氧化剂诱发产生超氧阴离子,可以有效增加活性氧的含量),诱导产生活性氧,利用褪黑素清除活性氧的能力确定褪黑素最佳作用浓度;然后在小麦幼苗叶片中注射褪黑素并接种叶锈菌生理小种260,通过DAB染色观察H2O2含量变化;通过Rohringer染色检测HR面积;通过测定小麦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探究外源注射褪黑素对小麦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以明确褪黑素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外源注射甲基紫精引起的活性氧增加,其清除最适的褪黑素注射浓度为10μmol/L。对不亲和组合的DAB染色结果显示,注射10μmol/L褪黑素后,叶锈菌侵染诱发的小麦叶片H2O2积累量少于对照组,表明褪黑素参与了H2O2清除作用;Rohringer染色结果表明,经过外源性褪黑素处理后小麦HR细胞面积减小,有效...  相似文献   
2.
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AOX)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上的末端氧化酶之一,它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及一些真菌和原生生物中。当线粒体细胞色素途径受到抑制时,AOX可缓解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过程,通过直接将O2还原为H2O来提供能量以维持必需的代谢平衡。AOX在植物应激耐受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又与细胞呼吸及光合作用有关,并受到多种代谢产物和信号的诱导。目前,AOX的研究逐步深入,相关成果也比较突出,但对其研究结果的综述性报道较少。该文对AOX的结构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AOX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具有较好抗旱效果的木霉菌株,了解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以拟康宁木霉、绿木霉、螺旋木霉和长枝木霉4种马尾松内生木霉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聚乙二醇6 000 (PEG-6 000)模拟干旱对4种木霉生长的影响,并分析对PEG-6 000胁迫适应能力较强菌株的抗性生理响应。结果表明:4种木霉中长枝木霉对PEG-6 000胁迫具有更强的抗性,其菌丝和孢子生长受PEG-6 000胁迫的影响较小。随着PEG-6 000浓度升高,长枝木霉抗氧化酶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PEG-6 000浓度为200和300 g·L-1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达到峰值,分别为0.922、98.136和4.516 U·g-1;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也随着PEG-6 000浓度升高而升高,在PEG-6 000浓度为200和300 g·L-1处理下,长枝木霉的可溶性糖(SS)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分别达到峰值,分别为35.317和29.554 mg·g-1,在不同PEG-6 0...  相似文献   
4.
荔枝果皮的褐变一直是商业上的一个主要采后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褐变是由于果实失水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增加引起的,它导致了花青苷的迅速降解,使果变褐。然而,支持此理论的实验证据很少。最近,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着重研究果皮液泡的PH值对花青苷颜色和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研究荔枝果皮褐变的方法,并针对目前流行的PPO引起花青苷降解的理论提出一些疑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大丽花的抗病性.方法以大丽花为实验材料,使用水杨酸(SA)叶面喷施处理方式,分析在水杨酸处理其植株叶片后,随时间变化,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对PPO活性的影响,为研究大丽花的抗病性提供实验依据.结果本品种大丽花的PPO最适pH为5.8;SA对大丽花PPO有一定的影响.用低于0.5mmol/L的SA处理后的大丽花,PPO活性无显著影响;1~2mmol/L的SA对PPO活性起促进作用,并且于24h达到高峰;而3mmol/L的SA对PPO活性起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用以上几组浓度的SA处理大丽花后,PPO活性在48~60h之后逐渐恢复到未处理状态.结论外源SA对大丽花进行处理后对PPO活性在一定时间内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比较研究陆地棉品种徐州142 与其无絮突变体开花前4d 至开花后6d 胚珠内细胞壁结合的离子型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和IAA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 过氧化物酶和IAA氧化酶阻碍纤维的初始发育。  相似文献   
7.
蔷薇科植物中有多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水果,如苹果、梨、桃、草莓和黑树莓等。这些水果普遍容易发生由多酚氧化酶(PPO)介导的酶促褐变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从全基因组角度分析比较PPO基因家族,有助于加深对PPO基因家族和功能的认识。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对这5种植物的PPO基因家族进行了基因鉴定、染色体定位、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内含子统计分析、基因系统进化、基因倍增与丢失等特征分析。从这5种植物中,共计鉴定出了42个PPO基因,其中6个基因被认定是假基因;绝大多数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于叶绿体,2个定位于线粒体,3个是分泌型蛋白;PPO基因在染色体上有串联重复和散布两种形式;9个基因具有内含子,聚类结果显示可以将它们分为6个类型,每个基因类型在进化过程中都发生过基因倍增和丢失;同型基因内含子的位置和大小具有相似性。这些结果揭示蔷薇科植物PPO基因内含子是伴随着基因倍增产生的,基因倍增也是推动PPO基因多样化的重要动力,PPO基因倍增和丢失差异导致PPO基因数量在不同物种之间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4个抗旱性不同的大麦品种为材料,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分析胁迫6 d后大麦叶片表皮蜡质的沉积与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以探讨水分胁迫下抗旱性不同大麦品种的膜脂过氧化与表皮蜡质合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后大麦幼苗叶片的表皮蜡质含量与未处理植株呈极显著差异,且干旱敏感品种表皮蜡质总体增加的百分率高于抗旱性品种,表明叶片表皮蜡质的变化是植物响应外界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机制,表皮蜡质含量的增加能够对植物进行更好的保护;胁迫6 d后,干旱敏感大麦品种贝赖勒斯和垦啤6号的SOD、POD、CAT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总体都比抗旱性品种的略高,说明抗旱品种存在其他膜保护性物质,在6 d水分胁迫期间对膜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皮蜡质沉积和膜脂过氧化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0.691,P=0.058),可能是膜脂过氧化的中间产物参与了表皮蜡质合成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以锦鲤为试验对象,将黑水虻幼虫活虫和黑水虻幼虫干虫分别替代饲料对锦鲤进行投喂,投喂30 d后测定血清和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干虫组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活虫组(P<0.05),而体均重与肥满度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中ALT活力活虫组显著高于干虫组(P<0.05),AKP活力对照组显著低于活虫组和干虫组(P<0.05),AST活力、ACP活力和溶菌酶活力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肝胰脏T-SOD活力和T-AOC对照组显著低于活虫组和干虫组(P<0.05),CAT活力和GSH-Px活力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前肠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力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将黑水虻作为一种环保、价格低廉的饲料投喂锦鲤,对其生长、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有促进作用,作为新型饲料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蛟河晒红烟的抗逆性和烟叶品质,研究了叶面喷施壳寡糖与水杨酸对晒红烟抗氧化酶和防卫反应酶活性、病程相关蛋白基因表达量、田间发病情况、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喷施壳寡糖、水杨酸溶液或两种溶液联合喷施均能提高烟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酶活性和苯丙氨酸解氨酶、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等防卫反应酶活性,增加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NPR-1的表达量,其中单施水杨酸在喷洒后4d起作用,时效快但持久性较差;单施壳寡糖起效慢,但在一段时间内仍能保持高活性;壳寡糖与水杨酸联合喷施效果最优。与对照相比,可显著降低晒红烟田间发病率、提高烟叶产量,改善调制后烟叶中性香味物质含量等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